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为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倨。逮至孝文,与通关市,妻以汉女,增厚其赂,岁以千金,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是以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驰射上林,讲习战陈,聚天下精兵,军于广武,顾问冯唐,与论将帅,喟然叹息,思古名臣。此则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也。
仲舒亲见四世之事,犹复欲守旧文,颇增其约。以为:“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结之于天耳。故与之厚利以没其意,与盟于天以坚其约,质其爱子以累其心,匈奴虽欲展转,奈失重利何,奈欺上天何,奈杀爱子何!夫赋敛行赂不足以当三军之费,城郭之固无以异于贞士之约,而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胡马不窥于长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国,不亦便于天下乎!”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也。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文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夫边城不选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隧备塞之具,厉长戟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而务赋敛于民,远行货赂,割剥百姓,以奉寇雠。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
诗句: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为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倨。
译文:从前提出的和亲建议,是由刘敬发起的。在这个时候,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刚刚经历了平城的灾难,所以听从了他的建议,和亲并且赠送财物给单于,希望能够拯救边疆的安宁。在孝惠帝和高后时期遵守这个建议,没有违背,匈奴的侵扰并没有减缓,反而单于变得更加傲慢和自大。
注释:和亲是古代中国与外族统治者之间通过和平方式建立婚姻关系的传统政策,旨在通过联姻来稳定边疆,减少战争。刘敬作为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的意见往往被采纳。然而,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尽管表面上看似稳定了边境,但实际上匈奴的侵扰并未真正停止,反而是单于更加骄横。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和亲策略的批评和反思。它揭示了和亲政策未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本质。诗中指出,虽然表面上看似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匈奴的侵扰并未停止,甚至变得更加严重。这种观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民族关系和国家利益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