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后六十余载之间,遭王莽篡位,始开边隙,单于由是归怨自绝,莽遂斩其侍子,边境之祸构矣。故呼韩邪始朝于汉,汉议其仪,而萧望之曰:“戎狄荒服,言其来服荒忽无常,时至时去,宜待以客礼,让而不臣。如其后嗣遁逃窜伏,使于中国不为叛臣。”及孝元时,议罢守塞之备,侯应以为不可,可谓盛不忘衰,安必思危,远见识微之明矣。至单于咸弃其爱子,昧利不顾,侵掠所获,岁巨万计,而和亲赂遗,不过千金,安在其不弃质而失重利也?仲舒之言,漏于是矣。
诗句:
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译文:
孝宣帝时期,继承了武帝击败匈奴的威严,直面了匈奴百年的运势。由于匈奴的混乱,几乎灭亡的命运,在适当的时候施行了适当的策略,用威信和德行覆灭了匈奴的气焰,之后单于叩头臣服,遣子入京朝见,三代称王,在汉朝为藩属国。那时边疆没有战火警报,牛羊遍布原野,三代都没有犬吠报警,百姓没有战争劳役。
注释:
- 至孝宣之世:指汉武帝去世后,由其孙刘彻继位,即西汉宣帝时期。
- 承武帝奋击之威:承继汉武帝击败匈奴时的威望。
- 直匈奴百年之运:直面匈奴历经百年的运势。
- 因其坏乱几亡之厄:因为匈奴内部的混乱而差点灭亡的危机。
- 权时施宜:在适当的时候施行策略。
- 覆以威德:用威势和德行覆盖。
- 单于稽首臣服:单于叩头臣服。
- 遣子入侍:遣送儿子入朝侍奉。
- 三世称藩:三代都称藩国。
- 宾于汉庭:作为汉朝的藩属。
- 边城晏闭:边疆城市安静无事。
- 牛马布野:牛、马在野外自由放牧。
- 犬吠之警:因担心盗贼而鸣犬相告的警报声。
- 黎庶亡干戈之役:普通百姓没有战争和劳作。
- 漏于是矣:萧望之说漏(失误)在这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西汉宣帝时期与匈奴的关系来展示当时的政治智慧和外交策略。诗中描述了宣帝继承武帝的威严并成功平定匈奴,使匈奴归顺并成为汉朝的藩属,同时也展示了边境的安定和平。然而,诗歌也揭示了匈奴内部的问题,导致匈奴多次反叛,威胁汉朝的安全。最后,诗人萧望之提出建议,强调在适当时候应采取适当的手段来处理问题,避免过度使用武力。整体上,诗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内外事务的谨慎处理和智慧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