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凤三年,乃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送兵谷,焉耆诈降而聚兵自备。骏等将莎车、龟慈兵七千余人,分为数部入焉耆,焉耆伏兵要遮骏。及姑墨、尉犁、危须国兵为反间,还共袭击骏等,皆杀之。唯戊己校尉郭钦别将兵,后至焉耆。焉耆兵未还,钦击杀其老弱,引兵还。莽封钦为剼胡子。李崇收余士,还保龟兹。数年莽死,崇遂没,西域因绝。

最凡国五十。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之属,皆以绝远不在数中,其来贡献则相与报,不督录总领也。

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者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四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

《汉书·传·外戚传上》是西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主要记载了汉元帝时期的外戚势力及其对汉朝政治的影响。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天凤三年(公元前9年),王莽派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使西域。各国都出来迎接他们,并送兵谷以示友好。然而,焉耆国却假装投降,实际上却集结军队防备。王骏等人带领莎车、龟慈的军队共七千余人,分几路进入焉耆国。焉耆国伏兵在要害处拦截,同时,姑墨、尉犁、危须等国也派出反间部队,与王骏等人一同袭击,均被歼灭。只有戊己校尉郭钦带领另一部分军队,后来到达焉耆国。当焉耆国的军队还未返回时,郭钦便击杀其老弱士兵,然后带兵返回。王莽封郭钦为剼胡子。李崇收集剩余的士兵,返回龟兹城。几年后,王莽去世,李崇也随之失踪,西域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最凡国共有五十个。从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工、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到侯、王,这些职位上都佩有汉印绶,共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宾、乌弋等国家由于距离遥远并未被列入统计之中,他们的来朝贡献则是相互之间的事情,并不由中央统一管理。

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者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于是向河西地区设立四郡,打通玉门关以通达四域,切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去外援,因此远遁漠北,幕南再也没有王庭的存在。

关键词解释:

  • 天凤三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三个年号(公元10年—24年)。
  • 五威将:指古代的一种军事将领称号。
  • 戊己校尉:汉代设置的一个官职,负责监督西域各国。
  • 西域:古地区名,大致包括今天的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
  • 焉耆:古国名,位于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 郭钦:戊己校尉之一,因功被封为剼胡子。
  • 李崇:西域都护李崇之子,曾参与平定西域的战争。
  • 西域断绝:指西域地区在王莽时期之后再次陷入混乱状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王莽时期对外扩张战争的历史事实,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民族关系。通过对西域各国的反应和行动的描述,揭示了当时汉帝国对外政策的成功与否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官职,如五威将、戊己校尉等,这些都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参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