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四月丁未,莽女立为皇后,大赦天下。遣大司徒司直陈崇等八人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太保舜等奏言:“《春秋》列功德之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其在人臣,则生有大赏,终为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及民上书者八千余人,咸曰:“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周公享七子之封,有过上公之赏。宜如陈崇言。”章下有司,有司请“还前所益二县及黄邮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掾史秩六百石。三公言事,称‘敢言之’。群吏毋得与公同名。出众期门二十人,羽林三十人,前后大车十乘。赐公太夫人号曰功显君,食邑二千户,黄金印赤韨。封公子男二人,安为褒新侯,临为赏都侯。加后聘三千七百万,合为一万万,以明大礼”。太后临前殿,亲封拜。安汉公拜前,二子拜后,如周公故事。莽稽首辞让,出奏封事,愿独受母号,还安、临印韨及号位户邑。事下太师光等,皆曰:“赏未足以直功,谦约退让,公之常节,终不可听。”莽求见固让。太后下诏曰:“公每见,叩头流涕固辞,今移病,固当听其让,令视事邪?将当遂行其赏,遣归就第也?”光等曰:“安、临亲受印韨,策号通天,其义昭昭。黄邮、召陵、新野之田为入尤多,皆止于公,公欲自损以成国化,宜可听许。治平之化当以时成,宰衡之官不可世及。纳征钱,乃以尊皇后,非为公也。功显君户,止身不传。褒新、赏都两国合三千户,甚少矣。忠臣之节,亦宜自屈,而信主上之义。宜遣大司徙、大司空持节承制,诏公亟入视事。诏尚书勿复受公之让奏。”奏可。

诗句

  1. 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
  • 解释:这是对王莽在位第四年进行的一次重要的祭祀活动的描述。通过祭祀高祖和孝文帝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和怀念,同时祈求上天的庇护与保佑。”郊祀”是一种古代的宗教仪式,通常用于祭拜天地、祖先等神灵,而”宗祀”则是对本家族或者国家的祖先进行纪念。
  1. 四月丁未,莽女立为皇后,大赦天下。
  • 解释:这一句描述了王莽的女儿被册封为皇后的事件和随后的全国大赦政策。大赦天下意味着王莽决定废除所有法律,释放所有囚犯,免除他们的一切债务和赋税。此举是为了巩固政权,稳定人心。
  1. 遣大司徒司直陈崇等八人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 解释:陈崇被任命为大司徒司直后,他带领其他七名官员到全国各地去考察当地的民情和风俗。这一行动旨在深入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和政治环境,以便制定更有效的政策。
  1. 太保舜等奏言:“《春秋》列功德之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其在人臣,则生有大赏,终为宗臣,殷之伊尹,周之周公是也。”
  • 解释:这里提到了《春秋》中的“三不朽”理论,即“立德”、“立功”、“立言”,强调了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接下来,太保舜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对于大臣来说,能够获得重赏并成为朝廷中的重要成员(“宗臣”),就像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伊尹和周公一样,都是因为他们有着卓越的德行和成就。
  1. 及民上书者八千余人,咸曰:“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周公享七子之封,有过上公之赏。宜如陈崇言。”
  • 解释:这表明有大量民众上书皇帝,一致赞同陈崇的建议。他们认为伊尹和周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贤臣,他们的事迹和成就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他们都建议皇帝应该采纳陈崇的建议,实行大赦和提拔人才的政策。
  1. 章下有司,有司请“还前所益二县及黄邮聚、新野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掾史秩六百石。三公言事,称‘敢言之’。群吏毋得与公同名。出众期门二十人,羽林三十人,前后大车十乘。赐公太夫人号曰功显君,食邑二千户,黄金印赤韨。”
  • 解释:这是有关王莽被赐予更高头衔和待遇的命令。命令中提到将归还之前赐予的二个县以及一些土地,并将王莽的名字改为“宰衡”。此外,还要求提高他的行政地位,使他能够在朝堂上与其他高级官员平起平坐。同时,王莽的家人也将得到特殊的待遇和荣誉,如被赐给“功显君”的尊号和两千户的封邑。
  1. 封公子男二人,安为褒新侯,临为赏都侯。
  • 解释:这是关于王莽的两个儿子被封侯的命令。其中,“安”被封为“褒新侯”,而“临”被封为“赏都侯”。封号是对个人或家族的一种荣誉认可,同时也是对他们未来职责的一种期望。
  1. 加后聘三千七百万,合为一万万,以明大礼。”
  • 解释:这是关于王莽的后妃和其他家庭成员将会获得大量的财富的命令。这些财富的总和将达到一亿两千万单位货币,这将大大增强王莽家庭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大礼的重视。
  1. 太后临前殿,亲封拜。安、临亲受印韨,策号通天。
  • 解释:这是描述太后亲自在宫殿里为王莽和他的家人进行封官和授印的情景。这不仅是对王莽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他全家的一种荣耀。同时,这也展示了朝廷的权威和尊严。

赏析

这段诗反映了王莽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和社会改革。通过对《春秋》中“三不朽”理论的引用,展现了王莽对道德和功绩的重视。同时,通过对伊尹和周公的赞扬,表达了王莽试图效仿这些古代贤臣的愿望。此外,对于民众的反应和建议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王莽政策的广泛支持和期待。最后,通过具体的赏赐和封号,展示了王莽对贵族和功臣的重视以及对国家秩序的维护。整体上,这段诗不仅记录了王莽的政治生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心向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