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复明六管之令。每一管下,为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吏民抵罪者浸众。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盗贼起。纳言冯常以六管谏,莽大怒,免常官。置执法左右刺奸。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

临淮瓜田仪等为盗贼,依阻会稽长州,琅邪女子吕母亦起。初,吕母子为县吏,为宰所冤杀。母散家财,以酤酒买兵弩,阴厚贫穷少年,得百余人,遂攻海曲县,杀其宰以祭子墓。引兵入海,其众浸多,后皆万数。莽遣使者即赦盗贼,还言:“盗贼解,辄复合。问其故,皆曰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莽大怒,免之。其或顺指,言“民骄黠当诛”。及言“时运适然,且灭不久”,莽说,辄迁之。

诗句

是岁,复明六管之令。每一管下,为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吏民抵罪者浸众。又一切调上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天下愈愁,盗贼起。纳言冯常以六管谏,莽大怒,免常官。置执法左右刺奸。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

临淮瓜田仪等为盗贼,依阻会稽长州,琅邪女子吕母亦起。初,吕母子为县吏,为宰所冤杀。母散家财,以酤酒买兵弩,阴厚贫穷少年,得百余人,遂攻海曲县,杀其宰以祭子墓。引兵入海,其众浸多,后皆万数。

译文

这年,王莽再次明确实施了“六管”法令,每管下属设有详细的规章制度以防禁,犯法的人会被判处死刑。吏和平民中因触犯禁令而受到惩罚的人越来越多。同时,对官员以上所有拥有奴婢的都收取高额费用(每口三千六百),使百姓生活更加困难,于是盗贼开始出现。纳言冯常因为提出“六管”法令而遭到王莽的怒斥,被免去官职。设置了执法官员来监督各地,并选用能干的地方官员侯霸等人分别负责督察六个校尉、六个队的军队,就像汉朝的刺史一般。还与三公一起监督地方上的事务,由一个官员带领一个队伍。

临淮的瓜田仪等人成为了盗贼,并且盘踞在会稽的某个州郡。最初,瓜田的儿子因为被杀而被冤枉而死。他的母亲散尽了自己的财产,用这些钱购买了弓箭和武器,秘密地招募了许多贫穷的少年,最终聚集了一百人。他们攻击海曲县,杀死了当地的官吏,并将尸体用来祭祀自己儿子的墓地。随后他们进入大海地区,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后来都达到了一万多人。

赏析

王莽时期的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人民生活的困苦。通过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到,王莽的“六管”法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同时也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了更多的人成为盗贼。这种政策的实施也反映了王莽政权的腐败和无能,使得原本就紧张的社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