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皇元年正月乙未,赦天下。下书曰:“方出军行师,敢有趋讠襄犯法者,辄论斩,毋须时,尽岁止。”于是春夏斩人都市,百姓震惧,道路以目。
二月壬申,日正黑。莽恶之,下书曰:“乃者日中见昧,阴薄阳,黑气为变,百姓莫不惊怪。兆域大将军王匡遣吏考问上变事者,欲蔽上之明,是以适见于天,以正于理,塞大异焉。”
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厌之,又下书曰:“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定天下,将兵为上将军,建华盖,立斗献,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百二十五人,裨将军千二百五十人,校尉万二千五百人,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候十一万二千五百人,当百二十二万五千人,士吏四十五万人,士千三百五十万人,应协于《易》‘孤矢之利,以威天下’。予受符命之文,稽前人,将条备焉。”于是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乘传使者经历郡国,日且十辈,仓无见谷以给,传车马不能足,赋取道中车马,取办于民。
翻译
在地皇元年正月乙未,王莽宣布赦免天下,并发布诏令指出:“当前正值军队出征之时,如果有任何官员或百姓违反法令,将立即被论斩,无需等待审判期限,直至当年结束。”于是在春夏两季,王莽下令在都市中斩杀犯人,这让百姓感到非常恐慌和恐惧,路上行人都不敢直视前方。
到了二月壬申日,太阳正好处于最黑暗的状态。王莽对此表示厌恶,于是他发布了另一道诏书,声称“不久前的一天中午,太阳中间出现了暗淡,阴暗覆盖了阳光,黑色的云彩预示了不祥之兆,使得百姓们都感到惊异和困惑。”他宣称这是上天对大将军王匡的警告,旨在通过这种方式纠正乾坤,消除大异。
王莽发现四方盗贼频繁出现,为了镇压这些叛乱,他又发布诏书称:“我皇初祖考黄帝统一天下,率领兵马担任上将军,建立了华丽的车盖,设置了斗星、献星等天象,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百二十五人,裨将军千二百五十人,校尉万二千五百人,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候十一万二千五百人,总计一百二十二万五千人为大军,士吏四十五万人,士兵三千零五十万,这都符合《易经》中‘孤矢之利,用威慑天下’的理论。我接受了天命的文命,参考前朝经验,准备充分应对。”于是设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的位置,赐给各州牧封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传令使者穿越各地郡国如同过江之鲫般络绎不绝,但仓库里缺乏粮食来供应他们,传车马数量也难以满足需求,只好向民众收取道路上的马和车辆,以此筹集所需的物资。
注释
- 地皇元年正月乙未 - 指的是王莽地皇元年的一月二十日。王莽是新朝时期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新朝。
- 乃者 - 在这里是“不久前”的意思。
- 方出军行师 - 意为当前正处于出兵作战的阶段。
- 辄论斩 - 即任何触犯法律的人都会被立即斩首。
- 无须时,尽岁止 - 意味着不需要等到判决期结束就可以执行死刑。
- 乃者 - 再次使用,指不久前的事情。
- 见昧 - 意思是看到了阴暗不明的情况。
- 阴薄阳 - 暗指阴气逼近阳气。
- 黑气为变 - 指的是出现的黑色云气预示着灾祸。
- 兆域大将军王匡 - 王匡可能是王莽的同姓宗族成员或其他高级官员。”兆域”可能是指王匡的官邸或辖区。
- 适见于天 - 恰好显现在天空之上。
- 以正于理 - 试图通过某种方式使事情按照正确的道理发展。
- 塞大异 - 阻止发生大的变故。
- 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定天下 - 王莽自比为黄帝,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并且继承了黄帝的统一天下之业。
- 将兵为上将军 - 作为上将军负责军事指挥。
- 建华盖 - 建造豪华的旗帜或者战车。
- 内设大将 - 在内部设立高级将领。
- 外置大司马五人 - 在外部设置五位大司马。
- 偏将军百二十五人 - 一百二十五位偏将军。
- 裨将军千二百五十人 - 一千二百五位裨将军。
- 校尉万二千五百人 - 一万二千五百位校尉。
- 乘传使者 - 乘坐驿站快车传递信息。
- 仓无见谷以给 - 仓库里没有粮食供应。
- 传车马不能足 - 运输车辆和马匹无法满足所需。
- 赋取道中车马 - 向民众征税以获取道路中行驶的马车和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