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知其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居在斯谓之臣,君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父师司成,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世子之谓也。周公践阼。
文王世子第八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知其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
一、诗解与译文
- 诗句解析:
- “文王世子第八”中的“文王”指周文王昌。
- “世子”指的是太子或即将成为国王的年轻人。
- “教世子”涉及教育年轻人的礼仪和道德教育。
- 诗句翻译:
-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 三代之王教导太子必须用礼仪和音乐。
-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 音乐用于培养内心世界,礼节用于规范外在行为。
-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 —— 礼仪和音乐交织在一起,形成外在的形态。
-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 周文王作为太子,每天三次向王季报告情况。
- “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 —— 周文王每天清晨起床后,询问侍从关于当天的情况。
- 诗意赏析:
-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教育的严肃性。通过周文王的教育方式,体现了礼乐在塑造个人道德和社会和谐中的关键作用。
- 诗中还展示了周文王对自己行为的严格要求,以及他对儿子未来的期望,显示了父辈对下一代的责任感和期望。
- 整体上,此诗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二、注释与理解
- 词语注释:
- 文王: 指周文王,即姬昌。
- 世子: 太子或即将成为国王的人。
- 礼乐: 古代教育的重要工具,用于培养人的品格和社会秩序。
- 句子理解:
- “文王世子第八”中的“文王世子第八”是指《文王世子》这一文献的第八篇。
- “大傅”和“少傅”是古代教育中的两位教师,分别是教导太子的大师傅和教导庶子的少师傅。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和引导太子及其亲属。
- “大傅在前,少傅在后”,说明在太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傅和少傅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
- “保”和“师”在这里分别指的是保护和教导的角色。
- 文化解读:
- 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重视礼乐教化的文化特点。礼乐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是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
-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责任感的领导者,如文王这样的君主。
- 诗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和对后代的期望,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集体意识和个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