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者,乐有余而名不足,小人乐不足而名有余。观于有余不足之相去,昭 然远矣。含而弗吐,在情而不萌者,未之闻也。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 不顾义。子曰:“钧之哭也,曰:‘子予奈何兮乘我何’其哀则同,其所以哀则 异。”故哀乐之袭人情也深矣。凿地漂池,非止以劳苦民也。各从其庶而乱生 焉。其载情一也,施人则异矣。故唐、虞日孳孳以致于王,桀、纣日怏怏以致于 死,不知后世之讥己也。凡人情,说其所苦即乐,失其所乐则哀。故知生之乐, 必知死之哀。有义者不可欺以利,有勇者不可劫以惧,如饥渴者不可欺以虚器也。 人多欲亏义,多忧害智,多惧害勇。曼生乎小人,蛮夷皆能之;善生乎君子, 诱然与日月争光,天下弗能遏夺。故治国乐其所以存,亡国亦乐其所以亡也。金 锡不消释则不流刑,上忧寻不诚则不法民。忧寻不在民,则是绝民之系也。君反 本,而民系固也。至德小节备,大节举。齐桓举而不密,晋文密而不举。晋文得 之乎闺内,失之乎境外;齐桓失之乎闺内,而得之乎本朝。

淮南子·缪称训:君子与小人的乐哀之辨,道体与名教的关系

《淮南子》是西汉刘安所编纂的一部道家经典之作,其内容广泛涉及哲学、政治、伦理等多个方面。其中,《缪称训》一文,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的行为表现,阐释了乐与哀在人性中的作用及其对治国理念的影响。本文将逐句解读此文,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哲理和现实意义。

文章开篇便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君子乐有余而名不足,小人乐不足而名有余。”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对待名利的态度上的根本差异。君子虽享有名声,却从不贪求更多;而小人虽然拥有一定的财富或地位,却总想得到更多。这种态度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也预示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进一步地,文中通过对“含而不吐,在情而不萌”的描述,强调了君子对于情感的控制和内敛。这种内在的情感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外界诱惑时保持清醒,不被短暂的快乐所迷惑。相反,小人则容易因一时的快乐而导致道德败坏,甚至走向灭亡。

文章探讨了情感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尽管两者都被称为“哀乐”,但在本质上却是不同的。君子的哀乐源于对道德的坚守和追求,而小人的哀乐则是被物质欲望所驱动。这种区分揭示了不同人生态度的根本原因,即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内心的情感。

文章还提到了“凿地漂池”这一历史典故,用以说明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危害。它不仅仅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剥削,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扭曲和腐蚀。这一比喻深刻反映了过度的物质追求可能导致的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

文章通过孔子的名言——“钧之哭也,曰:‘子予奈何兮乘我何’其哀则同,其所以哀则异。”来强调哀乐的情感虽相似,但其背后的原因和性质却截然不同。这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即通过引导人们理解自己的情感本质,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淮南子·缪称训》通过对君子与小人行为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乐哀之情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密切联系。文章不仅阐述了情感的本质差异,更通过具体的历史典故和名言警句,传达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对于治国平天下的深远影响。这些思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