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使两人接刃,巧诎不异,而勇士必胜者,何也?其行之诚也。夫以巨斧击 桐薪,不待利时良日而后破之。加巨斧于桐薪之上,而无人力之奉,虽顺招摇, 挟刑德,而弗能破者,以其无势也。故水激则悍,矢激则远。夫栝淇卫箘簵,载 以银锡,虽有薄缟之詹,腐荷之矰,然犹不能独射也。假之筋角之力,弓弩之 势,则贯兕甲而径于革盾矣。夫风之疾,至于飞屋折木,虚举之下大迟,自上高 丘,人之有所推也。是故善用兵者,势如决积水于千仞之堤,若转员石于万丈之 溪,天下见吾兵之必用也,则孰敢与我战者!故百人之必死也,贤于万人之必北 也。况以三军之众,赴水火而不还踵乎!虽誂合刃于天下,谁敢在于上者!
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所谓地利者,后生而前死, 左牡而右牝。所谓人事者,庆赏信而刑罚必。动静时,举错疾。此世传之所以为 仪表者,固也,然而非所以生。仪表者,因时而变化者也。是故处于堂上之阴, 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夫物之所以相形者微,唯圣人 达其至。故鼓不与于五音,而为五音主;水不与于五味,而为五味调;将军不与 于五官之事,而为五官督。故能调五音者,不与五音者也;能调五味者,不与五 味者也;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是故将军之心,滔滔如春,旷旷如夏, 湫漻如秋,典凝如冬,因形而与之化,随时而与之移。夫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 清音浊。观彼之所以来,各以其胜应之。是故扶义而动,推理而行,掩节而断割, 因资而成功。使彼知吾所出,而不知吾所入;知吾所举,而不知吾所集。始如狐 狸,彼故轻来;合如兕虎,敌故奔走。夫飞鸟之挚也,俯其首;猛兽之攫也,匿 其爪;虎豹不外其爪,而噬不见齿。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 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忤而后合, 前冥而后明。若鬼之无迹,若水之无创。故所向非所之也,所见非所谋也。举措 动静,莫能识也。若雷之击,不可为备。所用不复,故胜可百全。与玄明通,莫 知其门,是谓至神。
”`
淮南子·兵略训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有角者触,有齿者噬,有毒者螫,有蹄者趹。喜而相戏,怒而相害,天之性也。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澹,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人无筋骨之强,爪牙之利,故割革而为甲,铄铁而为刃。贪昧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兵之所由来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故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
译文:
《淮南子·兵略训》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创作的兵书,出自《淮南子》。 古之用兵者,并非谋求扩大地域的利益和贪图获取金玉财宝,而是致力于存亡继绝、平定天下的暴乱和铲除百姓的祸害。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有的嘴长牙齿、有的头长犄角、有的脚上有前爪后距。 有角的会被碰触,有齿的会相互噬咬,有毒的会蛰刺,有蹄的会奔腾跳跃。 它们高兴时相互嬉戏,愤怒时相互伤害。这是天生的本性。 人类有衣食的需求,但物质无法完全满足他们,因此人们聚集在一起杂处,分配不均,要求不满足,就会发生争斗。 争斗,就是强者胁迫弱者,勇敢的侵犯怯弱的。 人类没有坚韧的筋骨,锋利的爪牙,所以将皮革割开变成铠甲,把铁熔化制成刀刃。 贪婪和贪婪的人残害天下,成千上万的人都感到不安。圣人突然崛起,讨伐强大的暴君,平定乱世,清除危险和污垢,以浑浊为清澈,以危险为安全。因此不得不中断。 战争的起源非常久远!黄帝曾与炎帝作战,颛项曾与共工争斗。 所以黄帝在涿鹿之野作战,尧在丹水之浦战斗,舜攻打有苗,启攻击有扈。 从五帝时代就不能停止争斗了,又何况衰败的时代呢?
注释:
- 有血气之虫(指生物):包含各种动物,包括有生命特征的生命体。
- 含牙带角(形容动物的特征):拥有尖锐的牙齿和角。
- 前爪后距(描述动物的爪子):前面是爪子,后面是距(即脚趾)。
- 贪昧饕餮(形容贪心):贪婪且残忍。
- 伏尸流血(形容战争的惨状):尸体横陈,血流满地。
- 霸王之功(指卓越的成就):能够统一天下的帝王。
- 伏尸流血,相支以日(形容战争的规模大):大量的死亡,持续的时间很长。
- 中绝(意指中断或结束):这里比喻战争被制止或结束。
- 兵之所由来者远矣!(总结战争的历史):《兵略训》提到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解读:
- 《兵略训》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更是为了消除社会混乱和维护社会秩序。
- 书中强调了军事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正义原则,认为军事行动应基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通过历史典故和具体例子,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醒后人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