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之所求于民者二:求民为之劳也,欲民为之死也。民之所望于主者三:饥 者能食之,劳者能息之,有功者能德之。民以偿其二积,而上失其三望,国虽大, 人虽众,兵犹且弱也。若苦者必得其乐,劳者必得其利,斩首之功必全,死事之 后必赏,四者既信于民矣,主虽射云中之鸟,而钓深渊之鱼,弹琴瑟,声钟竽, 敦六博,投高壶,兵犹且强,令犹且行也。是故上足仰,则下可用也;德足慕, 则威可立也。

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所谓三隧者,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 察人情。所谓四义者,便国不负兵,为主不顾身,见难不畏死,决疑不辟罪。所 谓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 不可凌也。所谓十守者,神清而不可浊也,谋远而不可慕也,操固而不可迁也, 知明而不可蔽也,不贪于货,不淫于物,不嚂于辩,不推于方,不可喜也,不 可怒也。是谓至于,窈窈冥冥,孰知其情!发必中铨,言必合数,动必顺时,解 必中揍。通动静之机,明开塞之节,审举措之利害,若合符节。疾如彍弩,势 如发矢。一龙一蛇,动无常体,莫见其所中,莫知其所穷。攻则不可守,守则不 可攻。

诗句释义

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

译文

古代使用武力的人,不是为了谋取土地的广阔和贪图金银财宝,而是为了消除灾难、延续生命、恢复国家秩序和铲除百姓的祸患。

注释

  1. “非”:不是,表示目的或理由。
  2. “利土壤之广”:谋求领土的扩张,扩大领土的利益。
  3. “贪金玉之略”**:贪图金银财宝的策略和手段。
  4. ”以“:表目的,为了。
  5. “存亡继绝”: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延续,延续民族和文化。
  6. “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平定天下的混乱,为人民解除痛苦和灾难。
  7. “万民之害”:指人民的疾苦和苦难。

赏析

《淮南子·兵略训》是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论述,主要阐述了古代用兵的目的和原则。文章通过历史和神话故事,强调了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土地和财富,更重要的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延续民族文化和为百姓解除痛苦。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的核心理念,即统治者应关心民生,为国家和人民考虑。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对于战争的深刻理解——战争不仅是力量的较量,更是道德和责任的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