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是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威仪并行,是谓至强。夫人之所乐者,生也; 而所憎者,死也。然而高城深池,矢石若雨,平原广泽,白刃交接,而卒争先合 者,彼非轻死而乐伤也,为其赏信而罚明也。是故上视下如子,则下视上如父; 上视下如弟,则下视上如兄。上视下如子,则必王四海;下视上如父,则必正天 下。上亲下如弟,则不难为之死;下视上如兄,则不难为之亡。是故父子兄弟之 寇,不可与斗者,积恩先施也。故四马不调,造父不能以致远;弓矢不调,羿不 能以必中;君臣乘心,则孙子不能以应敌。是故内修其政,以积其德;外塞其丑, 以服其威;察其劳佚,以知其饱饥。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故将必与卒同甘苦, 俟饥寒,故其死可得而尽也。故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 裘,所以程寒暑也;险隘不乘,上陵必下,所以齐劳佚也;军食孰然后敢食,军 井通然后敢饮,所以同饥渴也;合战必立矢射之所及,以共安危也。故良将之用 兵也,常以积德击积怨,以积爱击积憎,何故而不胜!
诗句:“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民之所以必死者,义也;义之所以能行者,威也。”
译文:战争的胜败取决于人民的支持与否,而人民支持的原因在于正义,能够行动的关键在于威势。
关键词解释:
- 兵之所由来者远矣!:此句强调了战争的根源和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根源和其影响的深刻理解。
-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这句话明确了战争的目的,即制止暴行、讨伐叛乱,体现了古代战争的政治意义。
- 教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描述了使用军事手段时的策略,先以道德引导,若无效则采用武力镇压,显示了用兵策略的灵活运用。
赏析:
《淮南子·兵略训》是一篇阐述战争本质和政治目的的经典文献。文章通过历史事例和逻辑推理,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例如,文中提及炎帝与黄帝的战争、共工与颛顼的竞争以及各代帝王间的征伐,这些事件不仅展现了历史的残酷,也反映了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所采取的手段,从而突显出战争的政治性。
该文献还深入探讨了军事策略与道德教化的关系,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先以道德教化为主,如不奏效再动用武力。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政治哲学素养和对军事实践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古代兵家对于战争与治国理政关系的独到见解。
《淮南子·兵略训》不仅是对古代战争策略的描述,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与政治、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战争理论,还可以从中汲取关于如何治国安邦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