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等已逝,唯幹著论,成一家言。

【注释】

典论:指《文心雕龙》;论文:论述文学。

唯:只有,仅仅;幹:刘勰的字(字乾)。

【赏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学评论文章——《文心雕龙·序志》。它从创作主体和客体、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谈起,指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水照之相影也。”所谓“本同”,就是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作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本质;所谓“末异”,则是由于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这些文学作品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对前人的文章作了简要的评说:“自子政以下,莫不寄言上观,或述先贤之言,终篇发义,或立一言之解,片辞余思念也。”接着指出,虽然“古今词人,异世情通,古有良史之书,纪万代之损益”等等,但它们都是出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也就是说,古人的文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其“情”不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为文而造句,为文而造音”呢?刘勰认为,应该“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斯才为称首”。即在写作时,既要追求新奇,又要保持纯正;既要注意修辞,又要注意内容的真实。

刘勰还强调了作家的主观因素对于创作的作用,他指出:“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则象明,意安则理得。”这就是说,只有思想稳定,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刘勰总结全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以文之为德也,天地闭而流泽不开,昆仑隐而丘峦不可见。”意思是说,文章如同天地一样宏大深远,即使天地闭塞、昆仑隐去,丘峦消失,它仍然存在。

【译文】

刘勰等已经去世,只剩下刘勰写了一篇文章来论述文学,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解析】

此文选自《文心雕龙·序志》,是一篇著名的文学评论文章。《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之一,由东汉时期的文学评论家刘勰所著。此书共五十篇,分为十部分,包括总论、风骨、体势、声律、练字、事义、比兴、夸饰、杂文等,系统全面阐述了关于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主张。本文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创作的规律问题。

刘勰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同本质,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并进一步指出,由于时代、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这些文学作品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其次,刘勰认为,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必须注意“为文而造句,为文而造音”。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写作时,既要追求新奇,又要保持纯正;既要注意修辞,又要注意内容的真实。

刘勰还强调了作家的主观因素对于创作的作用,指出作家的思想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能否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最后,刘勰总结了全文,提出“文之为德也”,即文章如同天地一样宏大深远,即使天地闭塞、昆仑隐去,丘峦消失,它仍然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