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难经 · 论脉 · 十二难
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注释:
- 经言:古代经典《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或说法。
- 五脏脉:指的是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这五脏的脉象。
- 已绝:已经终止,不再流通。
- 用针:指使用医生的针灸技术进行治疗。
- 补:这里是指补充气血或药物来治疗疾病。
- 内外之绝:指五脏内部气血的终止和外部气血的终止。
- 然:在这里作为连词使用,相当于“然而”。
- 肾肝气已绝于内:意味着肾和肝脏的气血已经停止了。
- 医反补:医生反而用针来补益其他脏腑的气血。
- 心肺气已绝于外:意味着心肺的气血已经停止了。
- 医反补其肾肝:医生反而用针来补益肾脏和肝脏的气血。
- 实实虚虚:指本应补实则补虚的做法,结果造成了相反的效果,即虚补了实质,实则了虚。
- 损不足而益有余:损害了应有的补益对象,增加了过多的补益。
- 医杀之:形容这种治疗方式导致了医生的失误,甚至可能误杀了患者。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难经·十四难》,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虚实补泻。《难经·十四难》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五脏六腑的气血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法。在这个案例中,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错误的补益方法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在中医理论中,正确的补益应当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如果错误地使用了补益手段,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