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难经 · 论脉 · 十三难

说:医经上说,如果只见到病人的面色而不见其脉搏,反而见到相互克制的脉象的人就死亡。相反,如果见到相互促进的脉象,病情就可以自己好起来。面色和脉搏是应该相互配合才能诊断病情的。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然:五脏各有五种色泽,都显现在外面部,同时也应当与寸口、尺内相应的颜色相符。假设病人面呈青色,那么他的脉搏当是弦脉且急数;面呈红色,那么他的脉搏浮散而且宽大;面呈黄色,那么他的脉搏中缓而且宽大;面呈白色,那么他的脉搏浮涩而且短小;面呈黑色,那么他的脉搏沉濡而且滑利。这就是所谓的五色之与脉应该互相配合的道理。脉数,尺部的皮肤也相应地数脉;脉急,尺部的皮肤也相应地急脉;脉缓,尺部的皮肤也相应地缓脉;脉涩,尺部的皮肤也相应地涩脉;脉滑,尺部的皮肤也相应地滑利。五脏各有声、色、臭、味,都应该与寸口、尺内相应,那些不相应的就属于病态。假设病人面呈青色,但脉浮涩而短,如果是浮大而散的相克脉,就是病情加重;如果是浮大而散,但脉小而滑的相生脉,就是病情好转。医经上说,知道一个方面可以算是技术熟练,知道两个方面可以算作中级水平,知道三个方面可以称做高明。高明的医生能够使十全九的病人痊愈,中等水平的医生能够使十全七的病人恢复健康,下等水平的医生只能使病人有六分的健康。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