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仪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
【注释】
将苑:指兵家著作。卷二:是《将苑》的第二卷。东夷:《尚书·武成》说:“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罔不来宾。”这里以“东夷”指代东方的民族。《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用“南蛮”指代南方的民族。薄礼少义:指轻视礼仪,少有仁义。捍急能斗:能够抵御紧急情况,善于战斗。仪山堑海:形容地势险阻。凭险自固:凭借险要地势来巩固自己。上下和睦:上下关系融洽。百姓安乐:百姓生活安定。图:谋取,这里是进攻的意思。上乱下离:上面混乱,下面离散。行间:暗中派遣奸细。间起:奸细活动起来。隙生:矛盾产生。修德以来之:修养道德来招降他们。固甲兵而击之:加固军力然后攻击他们。固甲兵:加强军队的戒备。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论述了对待东方民族的不同策略。开头两句,指出东方民族轻视礼仪,少有仁义,能够抵御紧急情况,善于战斗,并且凭借险要地势来巩固自己。这是对东方民族的基本认识,也是作者所持的态度。接下来,诗人提出了对待这些民族的不同策略。对于上层统治者而言,应该与他们和睦相处,使百姓安乐,这样才能够避免他们的敌意。如果上层统治者出现混乱和分离的情况,那么就应该通过暗地派遣奸细来离间他们,制造矛盾,然后用修养道德来招降他们。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结论:加固军力然后攻击,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以战胜的。
这首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教化、反对武力征伐的观点。同时,也表达了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策略的策略性思维,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