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诗句输出: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译文输出:
如果一位佛子,为了追求利益而不在获得菩萨戒之前就对那些尚未接受菩萨戒的人士或者外道和邪恶之人宣扬这种一千佛的大戒,或是在邪恶之人面前宣扬这样的大法,那么他将因违反清净戒律而受到惩罚。只有国王之外的人都不能这样做。那些被认为不守清净戒律的人将被比作动物,他们不能见到三宝,就像木头一样没有生命活力。这些邪恶之徒被称为“外道”,他们的行为与木头相似,但真正的菩萨却能在这些人面前讲述佛法,这被视为触犯了轻慢戒律,因此会受到惩罚。
注释输出:
- 若佛子:这里指的是已经出家并接受了佛正法戒的弟子。
- 不得为利养故:不可以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违背佛法。
- 未受菩萨戒者前:还未接受菩萨戒的人面前。
- 若外道恶人前:如果在外道或邪恶之人面前。
- 说此千佛大戒:在这里指的是传授关于佛教的教义。
- 邪见人前:指那些持有错误见解的人面前。
- 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除了国王之外,其他人都不允许这样做。
-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这些人不被允许修习佛门戒律。
- 名为畜生:因为他们的行为如同动物一般。
- 生生不见三宝:他们的生死轮回中看不到三宝(佛、法、僧),即无法见到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法门以及佛陀的僧团。
- 如木石无心:比喻他们如同木头和石头一样,没有生命的活力和智慧。
- 外道邪见人辈:指的是那些坚持错误观念的人,他们被比作树木和石头,没有智慧和理解力。
- 木头无异:形容他们的行为和木头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这里的“七佛教戒”可能是指《七佛经》,其中包含了七佛的教法,这是佛教中的一套重要经典。
- 犯轻垢罪:因为违反了清净戒律而犯下较轻的错误,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赏析输出: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佛教中对于戒律的遵守的重要性。它强调了出家人不应为私利而违背佛法,更不应该在没有适当资格的人面前宣扬宗教教义,尤其是那些持邪见或被视为外道的人。诗中提到的“七佛教戒”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佛教教义或经典的名称,而“犯轻垢罪”则说明了由于违反清净戒律而导致的较轻错误行为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纯洁性的尊重以及对正确信仰和行为的维护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