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破三宝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七佛戒。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弟子作系缚事。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时。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百劫。而不用一闻恶言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诗句:
1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 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如事火婆罗门。其说法者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破三宝之罪。而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七佛戒,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弟子作系缚事,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天魔能破。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时,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百劫,而不用一闻恶言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译文:
- 如果佛教徒常常怀有伟大的慈悲心,当他们进入城镇和乡村的时候,应该向所有生命发出呼唤。告诉他们,所有人都应该接受三皈依和十善业的教诲。当看到牛、马、猪、羊等各种动物,他们应该在心里默默地对它们说:“你们这些畜生,也有着追求菩提的心”。菩萨进入所有地方、山林、河流、湖泊和田野,都会让所有生命产生追求菩提的心。如果菩萨不教导这些生命,就犯了轻慢众生的罪行。
- 如果佛教徒经常致力于教化众生并培养广大的慈悲心,如果他们进入富贵人家或任何团体中,并且不能以一个普通的身份进行宣讲佛法,那么他们应该在高高的讲台上坐着。法师和僧侣不应该在地上站立来宣讲佛法。当他们在高台上宣讲佛法时,法师们应该用香花供奉,听众们则要坐在低处倾听。这就像孝顺父母一样,尊重并顺从他们的教导;也像对待火焰中的婆罗门一样,尊重他们的话语和教导。但如果宣讲者没有按照教义行事,而是犯了轻率的错误,就应受到惩罚。
- 如果有人因为好心而出家成为佛教徒,但不是为了名声、利益或者得到他人的赞扬,而是在国王、官员或大臣面前声称自己受到了十方佛陀的教诲。他们还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束缚其他佛教徒或比丘、比丘尼、菩萨弟子的行为,就好像一只狮子身上的虱子会自我吃掉自己身体上的毛,即使外道或恶魔也无法伤害到它。如果接受这种教导的人仍然坚持错误并破坏佛像、寺庙、经书和法律,那就犯下了轻慢众生的罪行。这样的人还故意制造混乱,破坏了佛法。他们既不尊重自己的信仰,也不愿意帮助别人遵守佛法。如果他们故意这样做,就应该受到轻慢众生的罪行处罚。
- 如果人们仅仅因为他们相信佛教的教义和接受了佛的教诲,就在国王、贵族、官僚或大臣面前宣扬佛教教义。他们还试图用言语和行动去限制和控制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好像一只狮子被绳子捆绑住了爪子一样。如果他们因此而感到愤怒或不满,甚至不惜使用暴力或严厉的手段来对付他们所反对的人,那就等同于杀害了无辜的生命。这些人应该受到惩罚。
- 如果人们在听到一些批评或指责自己信仰的言论时感到非常愤怒或受到侮辱,但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努力维护佛法的尊严和权威。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或指责而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对抗那些试图破坏他们信仰的敌人和敌人的力量。同时,他们也会更加坚定地捍卫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注释:
- 句1:此句描述佛教徒如何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众生,提出应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他人。这里的“汝等众生”指的是所有生命体。
- 句2:强调佛教徒应持有的信心和对佛法的尊重,不应因个人的利益而背离佛法。
- 句3:详细描述了佛教徒在社会中应如何表现,包括在公众场合的礼仪和行为规范。
- 句4:指出佛教徒应避免的行为,包括不正当的言行以及故意制造混乱等。
- 句5:描述了佛教徒应持有的坚定信念和勇气,即使在面对批评和挑战时也不会轻易放弃。
赏析:
这段文本是一段关于佛教徒应该如何行事的教导。它涵盖了从基本的道德准则到具体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各个方面。文中强调了佛教徒应有的慈悲心、对佛法的尊重以及如何在社会中正确行事。此外,它也提醒佛教徒要警惕那些试图破坏佛法的人和行为,保护自己的信仰不受侵犯。整体上,这段文本是对佛教徒在道德和精神层面行为的指导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