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莲花藏世界。微尘世界。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如如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花光王品中说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诸佛子谛听,此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坐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花光王品中说。

注释:

  1. “诸佛子”,指所有修行的人,尤其是佛教徒。
  2. “是四十八轻戒”,表示这是四十八条较轻的戒律。
  3. “汝等受持”,“汝等”指在座的听众或学习者。“受持”意味着接受和遵循这些戒律。
  4. “过去诸菩萨已诵”,“过去”指的是过去的历史时期。“诸菩萨”指过去的修行者。“已诵”表示他们已经诵读过这一系列戒律。
  5. “未来诸菩萨当诵”,“未来”指的是将来的时间。“诸菩萨”指未来的修行者。“当诵”表示他们应该继续诵读这一系列戒律。
  6. “现在诸菩萨今诵”,“现在”指的是当前的时间。“诸菩萨”指现在的修行者。“今诵”表示他们正在诵读这一系列戒律。
  7. “诸佛子谛听”,意为让在座的佛教徒仔细倾听。“诸佛子”是对在场佛教徒的尊称。
  8. “此十重四十八轻戒”,强调这是一套完整的、重要的戒律体系。“十重”表示有十个层次或方面。“四十八轻戒”表示有四十八条较为轻微的规定或指导原则。
  9. “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指出历代的佛陀都已经传授了这些戒律,现在也应当学习和遵循。“三世”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
  10. “我今亦如是诵”,表明释迦牟尼佛自己也遵守并传授这些戒律。
  11. “汝等一切大众”,指的是所有在场的人,包括国王、王子、官员、僧侣、尼姑、信男、信女等。
  12. “若国王王子百官”,如果国王、王子、官员们也在学习,那么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将受到鼓励。
  13. “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指的是男性和女性僧侣以及信众。
  14. “受持菩萨戒者”,“受持”意味着理解和接受,而“菩萨戒者”是指那些致力于修习菩萨道的人们。
  15. “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建议所有修行者都应该学习、诵读、解释并书写这些戒律。
  16. “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流通”意味着传播或者传承。“三世”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时间。“一切众生”指所有生物。”化化不绝”形容这种传承是持续不断的。
  17. “得见千佛佛佛授手”,意指通过学习和遵循这些戒律,修行者能够见证到无数的佛陀,并且得到佛陀的指引和教诲。
  18. “世世不堕恶道八难”,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避免堕入罪恶之地,不会遭遇任何严重的苦难。这里的“八难”通常指的是人生中常见的八大难关。
  19. “常生人道天中”,即生活在美好、清净的境界中,与天堂相似。
  20. “我今在此树下”,表明释迦牟尼佛现在在一棵特定的树下进行讲解和示范。
  21. “略开七佛法戒”,简要地介绍了七种基本的佛教戒律。
  22. “汝等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鼓励大家专心学习,以喜悦和恭敬的态度去实践和遵循。”波罗提木叉”是佛教的一种学习方法。
  23.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这个部分可能是对某个具体经典或者文本的解释。”无相天王品”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版本的《法华经》中的某一篇章。
  24.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 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许多学者和僧侣都在场聆听并学习。”三千”可能指的是数量众多,”学士”是指学者或者受过教育的人士,”时坐听者”则是指在那时坐着听讲和学习的人。

赏析:
这段经文主要讲述了佛教戒律的重要性及其对修行者的影响。通过列举不同时代的佛陀和修行者来强调这些戒律的价值,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修行者避免堕入恶道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即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些戒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并最终达到解脱的境地。整个经文充满了慈悲与智慧的教导,对于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升华的人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