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切众生根之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经·弟子品第三
佛告诉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你前去拜访维摩诘医生并询问他的病情”。
富楼那对佛说:“世尊,我难以承受这个任务去拜访他。为什么呢?我想起在大林中,在一棵树下给我新来的比丘们讲经的时候,那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他认为我的心境没有到达他所说的那样境界,我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也就不能以小乘法来教导他。我观察到了小乘法的局限性,就像盲人一样无法分别众生根的利钝。而那时的维摩诘已经进入三昧状态,让他自己了解宿命,曾经在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他豁然开朗,得以恢复本心。于是我的诸比丘们,都恭敬地礼拜维摩诘足。这时维摩诘因为说法,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再退转。我认为声闻者不观人根,不应说法,因此我不愿意前往。”
注释:维摩诘(Vaisvamitra),古印度的一位高僧,精通禅定和佛法。富楼那弥多罗尼子(Vasubandhu),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论师。维摩诘经是佛教的一部经典,讲述佛陀与维摩诘之间的对话。弟子品是关于佛陀如何教导他的弟子们,以及他们的修行过程等内容。这段诗描述了维摩诘与富楼那的对话,以及他对维摩诘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维摩诘的智慧和深邃的佛法观念。他不仅具有深厚的禅定修为,还对众生的心理有深刻的洞察。他的教诲和教导,都是从众生的根本出发,强调了佛法的实践性和普适性。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佛教中的“因缘果报”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所生,又会产生相应的果报。通过这样的因果关系,佛教教导人们要修善积德,以实现最终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