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罗喉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喉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喉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喉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喉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诗句翻译: 佛告罗喉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罗喉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喉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喉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喉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注释:

  1. 佛告罗喉罗:” —— 佛告诉罗喉罗。(“告”表示告知,“罗喉罗”是梵文的译音)
  2.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你前往维摩诘那里寻求健康或询问病情。
  3. “罗喉罗白佛言” —— 罗喉罗回应佛陀。(“白”是梵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相当于中文的“说”)
  4. “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 我无法接受去他那里求医问病。(“堪”意为能够、能够承受;“任”指责任、义务;“诣”是指到……去;“彼”代指维摩诘)
  5. “所以者何?” —— 为什么?(“者何”是“为什么”的意思)
  6. “忆念昔时” —— 回忆过去的时光。(“忆念”意为思念、回忆)
  7. “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 —— 在毗耶离地方的长者们来到我这里。(“毗耶离”是地名,“诸长者子”指的是那些贵族子弟,“来诣我所”意味着他们来拜访)
  8. “稽首作礼” —— 向他们行礼致敬(“稽首”是古代一种行礼的礼节;“作礼”是行礼的动作)
  9. “问我言” —— 他们向我提问。(“问”表示询问)
  10. “唯,罗喉罗” —— 只有罗喉罗。(“唯”是古汉语中的“唯一”的意思)
  11. “汝佛之子” —— 你是我的弟子。(“汝”是对第三人称的代词;“佛”在这里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之子”表示弟子的意思)
  12. “舍转轮王位” —— 你放弃了转轮王的王位。(“舍”表示放弃;“转轮王”是印度古代的一种称号)
  13. “出家为道” —— 你选择出了家并修行佛法。(“出家”指脱离家庭、社会而成为僧徒;“为道”指修行佛法)
  14.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 对于出家人来说,有什么利益?我会如实说出出家的利益。(“其出家者”是指那些已经出家的人们;“有何等利?”是提问;“我即如法为说”是指我将根据正确的教义来回答这个问题)
  15.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 当时维摩诘对我说话。(“时”表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维摩诘”是维摩诘的名字;“谓我言”是维摩诘对罗喉罗说的)
  16. “唯,罗喉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 只有罗喉罗!不应该说出家的好处。为什么呢?因为出家人既没有利益也没有功德,所以出家本身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行为。(“唯”是古汉语中表示肯定的语气词;“说出家功德之利”是罗喉罗认为出家会带来利益;“所以者何?”是提问;“无利无功德”是说出家人既没有实际利益也没有功德;“是为出家。”则是总结出家行为的错误)
  17.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 如果还有世俗法(即有为法),则可以谈论有利和有功德;但是出家的人属于无为法,无为法之中既没有利益也无所谓功德。(“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佛教中的基本概念,分别代表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两种状态;“可说有利有功德”与“无利无功德”是出家行为在世俗观点下的不同看法)
  18. “罗喉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智者所受,圣所行处;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著;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 罗喉罗,作为一个已经出家的人,他没有任何欲望,也不被任何事物所束缚(“无彼无此”表示没有任何欲望;“亦无中间”表示不存在中间状态;“处于涅槃”是指达到涅槃的状态);智者所接受的智慧,圣人所行走的道路;能降伏所有的恶魔,渡过无数的道;清洁自己的五眼,获得五力,建立五根;不被烦恼所困扰,远离各种恶事;能够摧毁各种外道的思想,超越虚假的名相;像污泥一样自由自在,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没有任何自我感受,不去接受外界的任何赠予,不引起纷扰;内心充满喜悦,守护他人的意愿;跟随禅定,远离一切过错。(“智者所受,圣所行处”是指出家人遵循智者的道路,实践圣人的行为;“降伏众魔”是描述出家后能征服各种诱惑和敌人;“度五道”是出家人通过禅定修习达到了解脱生死轮回的境界;“净五眼”是净化了五种肉眼所见之物;“得五力”是获得了五种力量以克服内心的贪瞋痴慢疑;“立五根”是建立起五种根基来稳固自己的信仰;“不恼于彼”是不被其他事物所打扰或干扰;“离众杂恶”是避免沾染世俗的污点和邪恶;“摧诸外道”是指战胜其他的宗教或哲学流派;“超越假名”是超越世俗的虚名和假象;“出淤泥”比喻出家后的超脱和自由;“无系著”是没有牵挂和依赖;“无我所”是指没有个人的自我存在感;“无所受”是没有接受外界恩赐的能力;“无扰乱”是没有纷扰干扰;“内怀喜”是指内心充满了幸福和喜悦;“护彼意”是在保护他人的意念和意愿)
    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罗喉罗:“你前去维摩诘那里去询问他的健康状况或者疾病原因。”罗喉罗回应佛陀:“世尊,我无法接受前去他那里去询问他的疾病原因。”因此,佛陀告诉罗喉罗:“你们应该一同出家。”佛陀继续解释道:“维摩诘告诉罗喉罗:只有那些真心出家的人才能真正地了解出家的意义。因为出家本身就是一种无为的修行方式,没有实际的利益和功德,所以在世俗的眼光中出家并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然而,对于那些真正理解佛法的人来说,出家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他们能够通过禅定和修行来达到涅槃的境界,并且能够降伏所有的恶魔,度过无数的道。他们能够清净自己的五眼(眼识),获得五力(意志),建立五根(基础),不被烦恼所困扰,远离各种邪道和外道的迷惑。他们能够像污泥一样自由自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