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诗句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译文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你去拜访维摩诘大师询问病情。”
注释
- 于是:指时间。
- 佛告:佛陀对某人的教导或教诲。
- 弥勒: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之一,后成为弥勒佛。
- 菩萨:一种修行者,追求成佛。
- 诣:到……去,这里指的是前往拜访。
- 维摩诘:又称“摩诃衍”,意译为“无诤三昧”,是古印度的一位高僧。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佛陀与他的弟子们之间深厚的师生关系,以及佛陀对他们的关心和期望。通过派遣弥勒菩萨前往维摩诘大师处询问病情,佛陀表达了对弟子们成长和修行的关爱,同时也显示了佛陀对弟子们的严格要求和期待。
逐句释义
1.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
- 表示接下来要讲述的内容是佛陀对弥勒菩萨的教导。这里的“佛告”意味着佛陀在向弥勒菩萨传授知识或指示。
2. “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这句话描述了弥勒菩萨将要执行的任务:他要去拜见维摩诘大师以了解病情。”行诣”表示前往某地的动作,”维摩诘”是维摩诘大师的尊称,而”问疾”则是指探询疾病的情况。
3. “忆念我昔”:
- 这里的“忆念”指的是回想或回忆过去的经历。“我昔”表明这些回忆发生在佛陀的时代之前,可能包括佛陀与维摩诘的交流等重要事件。
4. “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 描述的是佛陀与维摩诘之间的一次对话或交流,内容涉及佛教教义的深层含义和实践方法。在这里,“兜率天王”是一个象征性的称呼,代表着佛陀与众生的联系和引导。”不退转地之行”则意味着佛陀教导维摩诘关于如何达到最终的觉悟之路。
5.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
- 这是维摩诘回应佛陀话语的情景,表明他们之间的交流正在进行中。”时”字暗示了这种对话或交流是在特定时间发生的。
6. “弥勒,世尊授仁者记”:
- 这句子表明佛陀授予弥勒菩萨一个重要的记忆或记录,这是对他未来修行的祝福。”仁者”是对有道德修养者的尊称,”授记”则是宗教仪式中赋予某种神圣记忆的行为。
7. “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教中最高的智慧境界,意味着悟道、证悟真理。这句话表达了佛陀对弥勒的期许,希望他能够达到这一崇高的修行境界。
8.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
- 这两句询问反映了佛陀对弥勒是否能够通过生命本身获得记忆(即成就佛法)的疑问。”为从”是佛教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为“从……开始”。这里询问的是弥勒是否可以通过生起(出生)本身来得到这份记忆,还是通过灭去(死亡)本身来获得它。
9. “若以如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
- 这部分讨论了佛教中的生死观念和正位概念。”如生得受记者”指的是通过生死过程获得记忆,而”无生即是正位”则意味着真正的正位不是由生死决定的,而是超越了生死的状态。这里的讨论揭示了佛教对于生死轮回的看法,认为真正的解脱不在于生死之中,而在于超越生死的智慧。
10. “若以如灭得受记耶?若以无有灭”:
- 这部分继续讨论生死问题,探讨了通过灭(死亡)来获得记忆的可能性以及真正的灭的含义。”若以如灭得受记耶?”指的是如果一个人通过死亡来获得记忆,那么这个记忆并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真正的解脱是不依赖于生死的。
11.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 这句话总结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即所有的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有共同的本性和价值。无论是人类、其他生物还是圣贤,都被视为具有相同的潜能和潜力。这里的”如”字表示相似性,强调了所有生命的共通之处。
12.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 如果弥勒得到了这样的记忆,那么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受到相应的记录或认可。这句话强调了慈悲和平等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
13. “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 最后一句是对于整个佛教教义的一个总结性解释,强调了“如”所代表的不二不异(非对立、非分离)的概念。这里的“不二不异”是指事物的本质上是同一的,没有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