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 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里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的译文是:

长者维摩诘自忖:我因病卧病在床,世尊大慈,岂能不垂怜?佛陀知道了他的心思,就对舍利弗说:“你去拜访维摩诘,询问他的病情。”
舍利弗回答说:“世尊,我无法前往拜访,因为回想起来,我曾经坐在林子里,当时维摩诘来到我身边,对我说:‘唯,舍利弗!不要坐着,这是宴坐啊!宴坐者不在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那时,我,世尊!听到这些言语,默默地止住了,不能回答,所以我不想去拜访。”
佛陀告诉大目犍连:“你去拜访维摩诘,询问他的病情。”
大目犍连回答说:“世尊,我无法前往拜访,因为回想起来,我曾经进入毗耶离大城,在里巷中为各位居士说法,当维摩诘来到我身边时,他对我讲:‘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 当说法者,应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当说法者,无说无示;当听者,无闻无得。就像幻士为幻人说法一样,要建立这样的意图而为说法;要了解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妨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在讲述佛法时,八百位居士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我没有这样的智慧和辩才,因此不去拜访。”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名为维摩诘的长者(也称为居士)向佛陀请求前往其住所探望,因为他生病了。维摩诘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特别是关于“宴坐”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宴坐”不是通过身体上的坐姿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平静、无执着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使他能够超越三界的束缚,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维摩诘的故事强调了佛教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空性、无我、涅槃等。同时,他也提到了佛教的教义是如何被理解和传达给听众的。最后,维摩诘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信心,认为佛陀会认可他的理解并接受他的询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