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经 · 菩萨品第四“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注释:
- 我时心得清净:我此时心境纯净,没有杂念和烦恼。
- 叹未曾有:感叹从未有过这样的境界或体验。
- 稽首礼维摩诘足:对维摩诘(即文殊师利菩萨)的恭敬问候。
- 即解璎珞:立即解开了身上的装饰。
- 价直百千:价格高达百千。
- 而上之:表示将璎珞献给了谁。
- 不肯取:表示维摩诘拒绝接受璎珞。
- 居士:对他人的敬称。
- 愿必纳受:希望接受施舍的人能欣然接受。
- 随意所与: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意愿给予。
- 分作二分:把整个璎珞分成两份。
- 持一分:拿一份璎珞。
- 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把其中一份送给会中最底层的乞人。
- 奉彼难胜如来:供奉给那位能力无法胜过的佛。
- 一切众会:所有在场的众生。
- 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位佛国中的圣者。
- 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又看到佛身上戴着的珍珠项链。
- 变成四柱宝台:变成了一座四面都装饰着宝物的宝台。
- 不相障蔽:没有相互妨碍或遮挡。
译文:
维摩诘经中描述了一位名叫维摩诘的文殊师利菩萨如何通过神通变化为一位乞丐的形象,并以此形象示现出不可思议的力量和智慧。这位乞丐不仅拥有非凡的能力和慈悲,还通过他的言辞和行为向在场的众生展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财富的境界。他告诉在场的乞丐,如果他愿意将手中的璎珞布施给他人,那么这种布施就如同供养佛祖一样,无需有任何贪著和执着,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慈悲和智慧的奉献。此外,他还提到了另一位乞丐——城中的最低阶层乞人,这个乞丐见证了维摩诘的神变之后,听闻了他的言论,都心生菩提心,也就是觉悟的心,决定追求佛陀的教诲。因此文中的菩萨们并没有亲自前往询问这位乞人的病情,而是让维摩诘代劳。这些菩萨各自陈述自己与维摩诘的因缘,并一致表示无法亲自前往探望那位乞丐。
赏析:
《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修行、悟道和解脱的深刻论述。这部经文以维摩诘为主角,讲述了他在与各种身份的人交谈时展现的智慧与慈悲,以及他所传递的修行理念。通过维摩诘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于心灵修炼的重视,以及如何通过外在的言行来表达内在的修为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