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教化众生,而起于空;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示现受生,而起无作。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于六念中,起思念法;于六和敬,起质直心;正行善法,起于净命;心净欢喜,起近贤圣;不憎恶人,起调伏心;以出家法,起于深心;以如说行,起于多闻;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解众生缚,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诗句逐句释义: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

1.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解释:佛告诉弥勒(长者子),他需要前往维摩诘那里探视病情。
  • 背景:在《维摩诘经》中,佛祖邀请了几位弟子前去访问维摩诘,以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并探讨佛教义理。

2.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 解释:弥勒回应佛说,他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次的访问任务。
  • 原因:因为弥勒曾经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宣讲“不退转地之行”,而维摩诘对此有所批评。

3.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 详细解释:所以这是什么原因呢?回忆过去的时候,我曾为兜率天主及其所领属群生举办一次盛大的慈善活动,向所有众生——包括僧侣、婆罗门、外道、贫穷的人、孤儿乞丐等——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慷慨的布施。

4. 是夜,维摩诘即入其家,与诸菩萨俱,便说无量方便法门,皆令得益。

  • 详细解释:当夜,维摩诘进入善德家中,与众多菩萨一起讨论佛法。他讲述了无数种方便方法,让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5.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善德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

  • 详细解释:当时维摩诘进入善德的家中,对善德说:“长者子!你的大施会不应该像你设置的那样。它应该是为了真正的利益众生,而不是仅仅为了财富或财产的积累。”

6. 当知是法施之会,何用财施?

  • 详细解释:因此,应该明白这样的法施之会不需要使用财富。真正的法施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痛苦,而不是通过物质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7. “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者,何谓也?

  • 详细解释:维摩诘继续说:“你的大施会不应该像你那样设立。它应该是为了真正的利益众生,而不是仅仅为了财富或财产的积累。”

8.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 详细解释:维摩诘解释说:“这种大施会应该基于菩提心,发露慈悲之心;为了救助众生,应发起伟大的悲心;为了维护佛法的纯正性,应生出欢喜之心;为了摄受智慧,应奉行舍心。”

9.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 详细解释:维摩诘还解释了其他各种波罗蜜(修行果位)的含义和目的。例如,为了摄受贪婪,应发起檀那波罗蜜,也就是施舍波罗蜜;为了教化人们遵守戒律,应发起尸罗波罗蜜,也就是持戒波罗蜜;为了超越个人自我,应发起羼提波罗蜜,也就是空无执着的波罗蜜;为了摆脱身心之束缚,应发起毗梨耶波罗蜜,也就是解脱的波罗蜜;为了领悟真理的智慧,应发起禅波罗蜜,也就是般若波罗蜜;为了获得全面的智慧,应发起一切智波罗蜜,也就是彻底了解宇宙万物的般若波罗蜜。

10.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 详细解释:因此,善男子,这就是所谓的法施之会。

诗句译文:

1. 佛陀告诉弥勒:“你去拜访一下维摩诘。”

  • 背景:在《维摩诘经》中,佛祖邀请了一些弟子去访问维摩诘。

2. 弥勒回答:“我无法胜任这个任务。”

  • 原因:弥勒回想起他过去在兜率天内院所做的大施舍,被维摩诘认为过于奢华而批评过。

3. 因此,他认为这次访问维摩诘的任务并不适当。

4. 他回忆自己过去如何为众生举办大施舍,向他们提供各种救济和支持。这些行为都是为了真正的利益众生,而非仅仅是为了财富。

5. 维摩诘后来进入了善德家中,与众多菩萨一同分享佛法。他讲解了许多方便的方法,让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6. 维摩诘对善德说:“真正的法施之会并不需要使用财富。”

7. 维摩诘继续解释:“真正的法施之会是基于菩提心,发露慈悲之心;为了救助众生,应发起伟大的悲心;为了维护佛法的纯正性,应生出欢喜之心;为了摄受智慧,应奉行舍心。”

8. 他还列举了其他各种波罗蜜(修行果位)的含义和目的。例如,为了摄受贪婪,应发起檀那波罗蜜;为了教化人们遵守戒律,应发起尸罗波罗蜜;为了超越个人自我,应发起羼提波罗蜜;为了摆脱身心之束缚,应发起毗梨耶波罗蜜;为了领悟真理的智慧,应发起禅波罗蜜;为了获得全面的智慧,应发起一切智波罗蜜。

9. 最后,弥勒明白了这种法施之会的真正含义。

注释:

1. 佛陀告诉弥勒:“你去拜访一下维摩诘。”

  • 背景:根据《维摩诘经》,佛陀邀请一些弟子去拜访维摩诘。

2.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 原因:弥勒回忆起自己过去的一次大施舍,被认为是过于奢华而被维摩诘批评过。

3. “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者何?

  • 详细解释:因此,真正的法施之会并不需要使用财富作为媒介。

4. “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者,何谓也?

  • 详细解释:维摩诘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大施会的真义。

5. 他说:“真正的法施之会是基于菩提心,发露慈悲之心;为了救助众生,应发起伟大的悲心;为了维护佛法的纯正性,应生出欢喜之心;为了摄受智慧,应奉行舍心。”

  • 详细解释:“以摄持正法”指的是要持有并实践佛法,“起大悲心”意味着要以广大的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欢喜心”代表要以喜悦和满足的心态看待生活和修行,“摄智慧”则是指要集中注意力和精神力,“行于舍心”强调的是舍离烦恼和执著,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