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维摩诘所说经 · 观众生品第七
译文:
文殊师利向维摩诘问道:“菩萨如何观照众生?”
维摩诘回答道:“就像幻术师看到他所创造的人一样;菩萨观众生也是如此。智者见到水中的月亮,就像镜子中反射出自己的影像,像火在炎热时燃烧,像呼喊声在空气中传播,像在空中飘游的云朵,像聚集的水珠,像水上的泡沫,像芭蕉坚硬的部分,像长久存在的电光,像第五大阴天,像第六大黑暗,像第七情欲,像十三个入处,像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也是如此。就像无色界中的色彩,就像焦谷牙般坚硬的身体,就像须陀洹阶段的见地,就像阿那含入胎的修行,就像阿罗汉三毒烦恼,就像得忍菩萨贪瞋毁禁的心,就像佛烦恼习气,就像盲者看到颜色,就像进入灭尽定后出入息,就像空中的鸟迹,就像石头女儿一样,就像化人的烦恼,就像梦中所见已经醒来的状态,就像灭度者受到身体一样,就像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就是这样。
文殊师利说:“如果菩萨像这样观察众生的话,那么他应该如何行慈呢?”
维摩诘回答:“菩萨这样观察众生之后,他会自我提醒自己,我应当为众生讲述这样的法门,这就是真正的慈爱。行寂灭慈,是无所生起;行不热慈,是没有烦恼;行等之慈,是平等三世;行无诤慈,是没有引起争执的地方;行不二慈,内外不相违背;行不坏慈,是始终如一;行坚固慈,是心中没有毁损;行清净慈,诸法本性都是清净的;行无边慈,如同虚空一样广大;行阿罗汉慈,是打破结贼心;行菩萨慈,是以众生为安住之地;行如来慈,是能够达到相好的境界;行佛之慈,是觉悟众生;行自然慈,是无因得之;行菩提慈,是一味至善无恶;行无等慈,是断除了一切分别;行大悲慈,是引导众生走向大乘之道;行无厌慈,是观空无我;行法施慈,是没有丝毫吝惜;行持戒慈,是教化众生远离禁戒;行忍辱慈,是保护众生免受伤害;行精进慈,是承担众生的痛苦和重负;行禅定慈,是不感受任何滋味;行智慧慈,是没有不明白的时候;行方便慈,是一切示现出来帮助众生;行无隐慈,是直率清净的内心;行深心慈,是没有杂乱之行;行无诳慈,是不虚假的表现;行安乐慈,是让众生获得佛家的乐事;菩萨的慈爱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