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即于佛法为增上慢。」
诗句
1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 舍利弗默然不答。
-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即于佛法为增上慢。”
译文
舍利弗问道:“天帝居住在这里,已经很长时间了吗?”
天帝回答说:“我居住在这里,像长寿之人一样自由自在。”
舍利弗又问:“您居住这里很久了?”
天帝说:“长寿之人的自由自在与长久居住有何不同?”
舍利弗沉默不语。
天帝说:“为什么长寿之人的智慧能保持沉默呢?”
舍利弗回答:“解脱者无言无言,所以我不知道说什么。”
天帝说:“言语和文字都是解脱的象征。为什么呢?因为解脱的人既不内在于内心也不外在于外表,不在两个世界之间;同样,文字也不内在于内心也不外在于外表,不在两个世界之间。所以舍利弗!不要远离言语去追求解脱,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解脱的象征。”
舍利弗问:“不再将远离淫欲、愤怒和愚痴作为解脱吗?”
天帝说:“佛教是为那些过于自信而骄傲的人说的,远离淫欲、愤怒和愚痴就是解脱;如果没有自高自大的人,佛教会说淫欲、愤怒和愚痴本身就是解脱。”
舍利弗问:“真是太好了!真的是太棒了!天女!您从哪里得到这些智慧,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这一切,如此精彩地辩论吗?”
天帝说:“我没有获得什么,也没有获得什么证据,所以我能够如此精彩地辩论。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获得了什么或有什么证据,那么他就会对佛法产生自满。”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解脱”的哲学意义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体现。诗中,天帝与舍利弗的对话揭示了对于“解脱”的不同理解和态度。舍利弗提出了关于“解脱”的问题,并询问是否能够通过远离欲望等行为来实现真正的解脱。天帝则用一种更深层次的视角回应,指出真正的解脱不在于外在的行为,而在于内在的心态和认识。他进一步解释说,即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言语和文字,也能反映和象征解脱的状态。这种解释表明,真正的解脱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状态,而非表面的行动表现。最后,诗中的讨论转向了对“增上慢”(过度自信)与真实智慧的关系,强调了谦逊和自知之明在达到真正解脱中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解脱”的探讨,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寻求更高层次精神境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