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诗句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问: “善、不善孰为本?」
答: “身为本。”
问: “身孰为本?」
答: “欲贪为本。”
问: “欲贪孰为本?」
答: “虚妄、分别为本。”
问: “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 “颠倒想为本。”
问: “颠倒想孰为本?」
答: “无住为本。”
问: “无住孰为本?」
答: “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译文
维摩诘,即著名的《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在这部经中,维摩诘与文殊菩萨辩论,通过一系列的问答形式探讨了佛法的深奥哲理。
问题1: 「善、不善孰为本?」
- 回答:以自身行为作为基础,强调修行者应以自身的行为为标准来判断善恶。
问题2: 「身孰为本?」
- 回答:以欲望和贪念为基础。指出了贪欲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问题3: 「欲贪孰为本?」
- 回答:以虚伪和分别心为基础。强调了人们常常被自己的虚假想法和偏见所困扰。
问题4: 「虚妄、分别孰为本?」
- 回答:以颠倒的思维和执着为基础的错误认知。认为人应该超越这种思维模式,达到真正的觉悟。
问题5: 「颠倒想孰为本?」
- 回答:以无所执着为基础的正确思考方式。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执着和偏见。
问题6: 「无住孰为本?」
- 回答:以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为基础的修行方法。认为只有内心达到真正的平静,才能实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
结论: 「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 总结: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只有通过内心的平和和无执,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佛法,从而建立所有佛法的基础。
赏析
这段对话展示了维摩诘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他通过一系列提问,逐步引导文殊菩萨深入探讨佛教的核心概念——因果、缘起和空性等。同时,也体现了佛教中对于个人修行、内心平静以及超越世俗执着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