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诗句: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译文:舍利弗问道:“您为什么在三乘中寻求道义呢?”

注释:舍利弗,古印度语意为“智慧”。

赏析:

  1. 主题探讨
  • 声闻法、因缘法与大悲法:维摩诘通过比喻,展示了三种不同的追求。声闻法则是追求个人解脱的修行方式;因缘法则是顺应自然和众生需求的方式;而大悲法则是发自内心的慈悲与智慧。舍利弗的问题反映了他对这三种方法的不同理解及其对声闻法的偏好。
  • 众生与佛法的关系:此段文字也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佛法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众生息息相关。通过舍利弗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声闻法,也只是为众生所喜,而不是为了自我利益。
  1. 文化背景
  • 《维摩诘所说经》是一部佛教大乘经典,讲述的是一位居士维摩诘的故事。他虽然生活富足,却精通佛法,通过与文殊师利等人的辩论,阐释了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
  1. 文学手法
  • 此诗通过问答的方式展开,使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舍利弗的提问不仅揭示了他的困惑,也为接下来的解答埋下了伏笔。同时,这种问答形式也加深了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 “舍利弗问天”这一开头,巧妙地设定了故事情境,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1. 象征意涵
  • 声闻法、因缘法、大悲法,分别对应着个人修行的不同阶段和境界。舍利弗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于个人修行的理解和追求。
  • 金色光照、诸天严饰宫殿等描述,富有象征意义。这些象征不仅美化了文本,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佛法无边、普度众生的愿景。
  1. 哲学思考
  • 此诗通过对舍利弗的问题和解答的描绘,引发人们对于佛法、众生与修行本质的思考。它鼓励我们深入探索佛法的内涵,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人生和社会。
  • 通过舍利弗的问题,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对佛法深层次理解和实践的需求。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更是为了众生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