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维摩诘所说经 · 观众生品第七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译文:此时,文殊师利向维摩诘提问:“菩萨如何观察世间众生?”

注释:此句表明了文殊师利的提问,意在探讨菩萨对于众生的看法和态度。

赏析:此句为诗歌开头,引出了主题,即“观”,即观察。

第二句: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译文:维摩诘言:「如同幻术师所看到的幻象,菩萨观察众生亦是如此;如同智者见到水中月亮,就如同镜子中看到的影像一般;如同在炎热时火焰般燃烧,如同呼喊之声回荡;如同天空中的云朵飘过;如同水面上的泡沫聚集;如同坚韧的芭蕉;如同电光长久地存在;如同第五大(可能是指涅槃);如同第六道(可能是指六道轮回);如同第七情(此处可能是对情感的描绘);如同十三种感官进入其中(可能是指人的感知能力);如同十九个界限划分的世界;菩萨观察众生亦是如此;如同无色界的色彩;如同焦谷的牙齿;如同须陀洹阶段的人身认识;如同阿那比提耶的境界;如同阿罗汉阶段的贪欲、愤怒、破坏和戒律;如同得到忍性的菩萨的贪嗔痴三毒烦恼;如同佛陀的烦恼习气;如同盲者看见颜色;如同入灭尽定而出入呼吸;如同空中的鸟迹飞翔;如同石头的女儿;如同化为人形而生发烦恼;如同梦中所见而醒来后明了;如同已经灭度的修行者受到身体;如同没有烟的火焰一样明亮。」

注释:这段回答进一步解释了上文中提到的各种境界和感受,以及菩萨如何通过这些体验来观察众生。

赏析:此句是维摩诘的回应,他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他对众生的理解。维摩诘将众生的各种状态比喻成不同的境界和感受,以此来说明菩萨如何通过观察来理解众生。

第三、四、五句: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译文:文殊师利言:「如果菩萨持有上述观察众生的心态,那么他该如何行持慈爱?」

注释:此句询问菩萨应该如何实践慈爱。

赏析:这是对前文回答的延伸,询问菩萨在观察众生的同时,应如何去行持慈爱。

第六句: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译文:维摩诘言:「菩萨持有这种观察众生的心态后,便开始思考:我应该告诉众生这样的观点和方法,这就是真正的慈爱。实行寂灭慈爱,不会有任何新起的心念;实行不热的慈爱,不会有任何烦恼产生;实行平等的慈爱,它涵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实行无争的慈爱,它不会引发任何新的争端;实行不分裂的慈爱,它既不会与内心发生冲突也不会与其他事物发生矛盾;实行不破坏的慈爱,它是彻底完成的;实行坚固的慈爱,它不受任何损害;实行清净的慈爱,所有法都是纯净的;实行无边的慈爱,它就像虚空一般无限宽广;实行阿罗汉的慈爱,它能破除一切束缚和欲望;实行菩萨的慈爱,它能让众生得到安宁;实行如来的慈爱,它能让人悟到真理;实行佛性的慈爱,它能让众生觉醒;实行自然的慈爱,它没有原因;实行菩提的慈爱,它达到了一个统一的理念;实行无差别的慈爱,它能斩断所有的分别和执著;实行大悲的慈爱,它能引导人们走上大乘道路;实行无尽的慈爱,它能让人们看到空无自我的存在;实行施舍的慈爱,它能毫无遗漏地帮助他人;实行持戒的慈爱,它能教化人们远离恶行;实行忍辱的慈爱,它能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实行精进的慈爱,它能承担起众生的苦难;实行禅定的慈爱,它能不被外界的滋味所干扰;实行智慧的慈爱,它能时刻知道何时该做什么;实行方便的慈爱,它能以一切众生为镜展示自身;实行无隐的慈爱,它能保持一颗清澈无杂的心;实行深深的心慈爱,它能去除杂念;实行无欺的慈爱,它能不说谎话;实行安乐的慈爱,它能让人感到幸福快乐;菩萨的这种慈爱就是如此。」

注释:在此部分中,维摩诘详细阐述了他的“观众生品”的见解,强调了慈悲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阶段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他通过多种譬喻和例证来阐述这一观点,展示了菩萨在面对世界时的深刻理解和广泛关怀。

赏析:此段继续维摩诘的回答,深入探讨了菩萨如何通过观察和理解众生来实践慈悲。维摩诘通过丰富的比喻和例证,展现了菩萨慈悲的多面性和深远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