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为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
诗句:
- 维摩诘所说经·嘱累品第十四
译文:
佛告诉弥勒菩萨:“弥勒!从现在开始,我要传授给你无量的阿僧祇劫累积下来的、能够通往无上正等正觉的深奥法门。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末世中,你要用你的力量,广泛地将这些佛法流布于南阎浮提,不可断绝。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未来的世界中,将会出现一些善良男子和女子,天界、龙族、鬼魅、神仙、乾闼婆、罗刹等等,他们都有追求大乘佛法的心,如果他们没有听到这样的经典,那么就会失去利益。对于这样的人,如果听到这样的经文,一定会更加信乐,有更高的发心去学习,并愿意去接受,根据众生应当得到的益处,我会向他们广泛讲述佛法。”
“弥勒当知!菩萨具有两种相好,这两种相是何意思呢?一是对于杂句文饰的事物感到喜欢,二则是不畏深义,能如实深入其中。如果是喜欢杂句文饰事物,那他就是一个刚刚开始学习佛法的人;如果他对这样的无染无着的深奥经典没有任何恐惧感,并能进入其中,听后内心清净,接受、读诵、按教修行,那就说明他是一个很长久修行道行的人。
“弥勒!还有两种方法,名为新学的菩萨不能确定深奥法门,这两种方法是怎样的呢?一是他没有听过深奥的经典,一听之后便感到惊怖,心生疑惑,无法跟随,甚至诋毁不信,说:“我一开始并没有听说过这些,从哪里来的?”二是如果有护持解说这样深奥经典的人,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有时还会指出其中的过恶。有这两方面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刚刚接触佛法的新学者,他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进行自我毁伤,无法在深奥的佛法中调伏自己的心。”
注释:
- “维摩诘所说经”是佛教经典之一,由古印度诗人维摩诘所作。
- “嘱累”意为教导、嘱托的意思。
- “无量亿阿僧祇劫”表示无数无尽的时间。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 “菩萨”是指佛教中的圣者,以救渡众生为己任。
- “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与”不畏深义,如实能入”指的是菩萨对世事的看法和态度。
- “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意味着刚开始学习佛法的人往往难以把握佛法的深奥。
- “久修道行”表示长时间修行佛法的人。
- “护持解说”指护持佛法,讲解佛法。
- “毁谤不信”表示诋毁和不信佛法。
- “初不闻”表示从未听说过。
- “随顺”指顺应佛法。
- “供养恭敬”指尊敬佛法。
- “所未闻深经”表示尚未听闻过的深奥佛教经典。
- “惊怖生疑”表示因为害怕而产生疑惑。
- “发希有心”指发露真心的愿望。
- “顶受”表示虔诚地接受。
- “随诸众生所应得利”指根据众生的需要而给予帮助。
- “久远修道行”表示长时间的修行成就。
赏析:
这首诗是《维摩诘所说经》的一部分,讲述了佛祖教导弥勒菩萨关于佛法的教诲。诗中通过比喻和描述,展现了菩萨应有的两种状态:一是喜欢杂句文饰的事情,二是不畏深义,如实能入。同时,也指出了新学者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地面对这些问题。整首诗充满了佛教的智慧和哲理,对于理解佛法和修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