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觽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

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

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觽十馀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觽,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

诸书皆云公坑绍觽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觽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注释:臣松之,认为魏武帝曹操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已经有部队数千人,此后百战百胜,失败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一旦打败了黄巾军,投降的士兵有三十万之多,其余所吞并的,无法全部记录;虽然征战中有所损失,但也不会如此之少。结营相守,不同于摧锋决战。本纪记载:“袁绍拥有十余万兵马,在营地东西几十里的地方驻扎。”魏太祖曹操虽然机智变化,超越常人,但怎能用几千士兵与袁绍抗衡呢?按照道理来说,我认为并非如此。袁绍有十倍于曹操的兵力,按道理应当全力围困,使其出没无路,而曹操却让徐晃等人攻击他的运粮车,自己又出击淳于琼等敌将,扬旗来回移动,没有受到阻碍,证明袁绍的力量不能制胜,因此不能说曹操的士兵不多,二也。

  • 译文:
    三国志 · 魏书 · 武帝纪

  • 注释:臣松之,认为魏武曹操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已经有部队数千人,此后百战百胜,失败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一旦打败了黄巾军,投降的士兵有三十万之多,其余所吞并的,无法全部记录;虽然征战中有所损失,但也不会如此之少。结营相守,不同于摧锋决战。本纪记载:“袁绍拥有十余万兵马,在营地东西几十里的地方驻扎。”魏太祖曹操虽然机智变化,超越常人,但怎能用几千士兵与袁绍抗衡呢?按照道理来说,我认为并非如此。袁绍有十倍于曹操的兵力,按道理应当全力围困,使其出没无路,而曹操却让徐晃等人攻击他的运粮车,自己又出击淳于琼等敌将,扬旗来回移动,没有受到阻碍,证明袁绍的力量不能制胜,因此不能说曹操的士兵不多,二也。

  • 赏析:
    这是一篇关于曹操和袁绍战争的评论,其中涉及了许多军事策略和战术分析。文章首先指出曹操起初的军队数量较少,但他通过一系列胜利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然后,文章分析了曹操如何通过各种战术击败袁绍,例如利用运粮车、打击敌军将领等。同时,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史书上对于曹操和袁绍双方实力的描述和估计,以及这些描述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问题。最后,文章总结了曹操的军事成就和战略智慧,强调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的地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