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一]汉晋春秋曰:史官言于帝曰:“此周之分野也,洛邑恶之。”于是大修禳祷之术以厌焉。魏书曰: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于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冬十一月,录讨渊功,太尉宣王以下增邑封爵各有差。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

遂以四万人行。及宣王至辽东,霖雨不得时攻,髃臣或以为渊未可卒破,宜诏宣王还。

解析:

原文

丙寅,司马宣王围公孙渊于襄平,大破之,传渊首于京都,海东诸郡平。冬十一月,录讨渊功,太尉宣王以下增邑封爵各有差。初,帝议遣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议臣皆以为四万兵多,役费难供。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
遂以四万人行。及宣王至辽东,霖雨不得时攻,群臣或以为渊未可卒破,宜诏宣王还。

译文

丙寅日,司马宣王在襄平包围了公孙渊的军队并取得了胜利,将公孙渊的首级传送到了京城,海东地区的各个郡县也恢复了平静。冬季的十一月,表彰了讨伐公孙渊的功绩,太尉司马宣王以下的官员们各自获得了不同的封赏。最初的时候,明帝计划派遣司马宣王去征讨公孙渊,动员了四万兵力。但是其他的大臣们都认为这样的兵力过多,后勤供应和费用会非常困难。明帝回答说:“我们这次的出征距离遥远,虽然使用了一些奇特的战术,但也应该依靠士兵们的力量,不应该过分考虑后勤供给的费用。”
于是明帝决定只派出四万人的军队出发。然而当司马宣王抵达辽东时,由于连续的大雨天气使得军队无法进行有效的进攻,有的大臣认为公孙渊还没有被彻底击败,因此建议明帝应该下令让司马宣王返回。

注释

  1. 司马宣王:指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字仲达,是晋朝开国皇帝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他一生多次参与战争和军事行动,为保卫魏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2. 公孙渊:公孙度之子,生活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他是辽东地区的地方割据势力之一,与曹操、孙权等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对抗。
  3. 四千里征伐:形容行军距离非常远,需要跨越很长的距离。这里的“四千里”可能是指司马宣王从魏都洛阳到辽东的直线距离大约为四千里(具体距离可能有所出入)。
  4. 岐嶷之姿:形容一个人从小就非常聪明、机灵。
  5. 太祖:指曹操,即魏武帝。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创始人和实际统治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6. 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这是司马懿被封为齐公的年份。齐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类似于现在的宰相。
  7. 平原王:指的是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他才华横溢、多才多艺,尤其在文学方面成就卓越。
  8. 母诛:指曹植的母亲卞夫人去世。卞夫人是曹操的正妻,两人感情深厚,卞夫人去世后,曹操十分悲痛。
  9. 帝议遣宣王讨渊:明帝(即魏文帝)原本打算派遣司马宣王去征讨公孙渊,但因为其他大臣担心兵力过多而造成负担。
  10. 发卒四万人:动员了四万士兵。
  11. 四万里远征:形容长途跋涉的征战。这里可能意味着司马宣王的出征距离非常长远。

赏析

此篇记述了魏文帝对司马宣王平定公孙渊的战事进行了批示和决策的过程。明帝对战争的重视和审慎决策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和政治才能。同时,通过描写明帝对将领的信赖以及他对战争的深思熟虑,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的复杂性。此外,明帝对于士兵的关怀和理解也凸显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仁爱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