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一]献帝纪曰:卓谋废帝,会髃臣于朝堂,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陈留王,何如?”

尚书卢植曰:“案尚书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之桐宫。昌邑王立二十七日,罪过千余,故霍光废之。

今上富于春秋,行未有失,非前事之比也。“卓怒,罢坐,欲诛植,侍中蔡邕劝之,得免。

九月甲戌,卓复大会髃臣曰:“太后逼迫永乐太后,令以忧死,逆妇姑之礼,无孝顺之节。

天子幼质,软弱不君。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着在典籍,佥以为善。今太后宜如太甲,皇帝宜如昌邑。陈留王仁孝,宜即尊皇祚。“献帝起居注载策曰:”孝灵皇帝不究高宗眉寿之祚,早弃臣子。皇帝承绍,海内侧望,而帝天姿轻佻,威仪不恪,在丧慢惰,衰如故焉;凶德既彰,淫秽发闻,损辱神器,忝污宗庙。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觽论惑焉。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赏析

《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陈寿所著。在魏书的董二袁刘中,记载了董承、袁绍、袁术和刘表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典故和赏析几个方面对《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进行解读。

关于原文部分,《三国志》的原文非常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夸张。例如,董卓谋废帝时,与群臣在朝堂上议论废立之事,原文“卓谋废帝……议曰:‘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欲依伊尹、霍光故事,立陈留王,何如?’” 这段文字直接展示了董卓废立皇帝的决策过程,以及他与其他大臣之间的观点和讨论。这种直白的文字风格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从译文来看,译文尽量保留了原文的意思,但可能因为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可能有所调整。例如,“天子幼质,软弱不君”中的“软弱不君”是形容天子年纪小而不具备统治能力,译文中用“软弱不君”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昔伊尹放之桐宫”中的“放之桐宫”,可能是将伊尹因故被放逐到桐宫的情况翻译为“放之桐宫”,但实际含义并没有改变。

典故方面,《三国志》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这些典故和成语往往来源于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董卓狼戾贼忍”,描述董卓凶狠残暴的性格;“袁术奢淫放肆”,描绘袁术放纵任性的生活态度。这些典故和成语不仅丰富了历史故事的内涵,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风貌。

从赏析角度来看,《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书。它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维护公正,避免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通过对董卓等历史人物的叙述,展现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窗口,也为我们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