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张资)**[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
[一]注[一]英雄记曰:毖字仲远,武威人。琼字德瑜,汝南人。谢承后汉书曰:伍孚字德瑜,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佐。其本邑长有罪,太守使孚出教,敕曹下督邮收之。孚不肯受教,伏地仰谏曰:“君虽不君,臣不可不臣,明府奈何令孚受教,敕外收本邑长乎?更乞授他吏。”
太守奇而听之。后大将军何进辟为东曹属,稍迁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
诗句
初,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韩馥、刘岱、孔□、张资、张邈等出宰州郡。而馥等至官,皆合兵将以讨卓。卓闻之,以为毖、琼等通情卖己,皆斩之。
译文
最初,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等人,任用他推荐的韩馥、刘岱、孔融、张资、张邈等出任各州郡的长官。但韩馥等人到任后,都集合兵力准备讨伐董卓。董卓得知此事后,认为周毖、伍琼等人出卖自己,于是将他们全部斩首。
注释
-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周毖:字仲远,武威人。三国时期曹操政权的重臣,官至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因与何进不合而被诛杀。
- 伍琼:字德瑜,汝南人。东汉末年曹魏政权的官员,曾担任城门校尉等职,最终被董卓所杀。
- 韩馥:字文康,河东人,汉末群雄之一,为袁绍所吞并。
- 刘岱:字公山,东郡东阿(今山东阳谷)人,东汉末年诸侯王之一,后来成为曹操的盟友。
- 孔融:字仲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曾任北海相。
- 张资:字子文,沛国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曾参与反对董卓的斗争。
- 张邈:字孟卓,陈留郡雍丘县(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与刘备结盟反董。
-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人,东汉末年的军阀之一,与曹操争夺北方霸权。
- 何进:东汉末年皇族成员、朝中大将军,因与宦官交恶,遭宦官陷害被杀。
- 卓:指董卓,当时掌握汉朝实权的外戚。
- 着小铠:穿起轻便的战甲准备战斗。
- 朝服:古代皇帝和高级官员的正式服装。
- 车裂:古代的一种残酷的极刑,即用车辕将罪犯分裂成几块。
- 诣:往;去。
赏析
此诗出自《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是一首描述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斗争的历史诗。诗中通过描绘周毖、伍琼等人因推荐同党而被董卓杀害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宦官与外戚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诗人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性的复杂多变。全诗语言简练有力,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