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豫施帐幔饮,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于坐中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镬煮之,未死,偃转杯案闲,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而卓饮食自若。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故太尉张温时为韂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遂笞杀之。[六]法令苛酷,爱憎淫刑,更相被诬,噃死者千数。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七]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于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自是后钱货不行。
注[一]华峤汉书曰:卓欲迁长安,召公卿以下大议。司徒杨彪曰:“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天下之民。*(而)**[今]*海内安稳,无故移都,恐百姓惊动,麋沸蚁聚为乱。”
诗句
1 卓豫施帐幔饮:董卓在帐篷中摆设酒宴,享受着盛宴。
- 诱降北地反者数百人:董卓用美酒和花言巧语诱使北方反叛的民众投降,共有数百人上当。
- 于坐中先断其舌:在座位中,董卓首先割断了这些人的舌头。
- 或斩手足:有的被砍去了手脚。
- 或凿眼:有的被挖去了眼睛。
- 或镬煮之:有的被扔进锅里煮了。
- 未死,偃转杯案闲:有些人虽然还活着,但是已经被吓得无法动弹和吃喝了。
- 会者皆战栗亡失匕箸:在场的人全都战栗,失去手中的餐具。
- 而卓饮食自若:然而董卓自己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 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有位占卜的专家预言将会有大臣被杀死。
- 故太尉张温时为韂尉:因此当时的太尉(官职名)张温曾经担任过县尉。
- 素不善卓:张温一向不善于巴结董卓。
- 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董卓内心怨恨张温,于是借天气变化来掩盖自己的过失。
- 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有人报告张温曾与袁术勾结。
- 遂笞杀之:于是下令鞭打并处死了张温。
译文
董卓在宴会中摆下丰盛的酒席,诱骗北方反叛的民众投降,共有数百人上当。在座位中,董卓首先割掉了这些人的舌头,有的被砍去手脚,有的被挖掉眼睛,有的甚至被扔进锅里煮了。有些人虽然还活着,但都被吓得无法动弹和吃喝。在场的人全都战栗不安,失去了手中的餐具。占卜专家预言将会有大臣被杀。因此当时的太尉(官职名)张温曾经担任过县尉。他一向不善于巴结董卓,董卓内心怨恨他,于是借天气变化来掩盖自己的过失。有人报告张温曾与袁术勾结,于是下令鞭打并处决了他。
注释
- 华峤汉书曰:卓欲迁长安,召公卿以下大议:“根据《汉书》记载,董卓想要迁移到长安,召集了公卿以下的高级官员进行商议。”
- 司徒杨彪曰:“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盘庚五次迁都,百姓都感到怨恨。”
- 海内安稳,无故移都:“现在国家安定,没有必要迁移,恐怕百姓因此而惊慌失措。”
- 恐百姓惊动,麋沸蚁聚为乱:“恐怕百姓因为迁移而慌乱,像麋鹿一样四处奔逃,像蚂蚁一样聚集起来制造混乱。”
- 华峤汉书曰:卓欲迁长安,召公卿以下大议:“参考《汉书·董卓传》,董卓打算迁移到长安,召集了公卿以下的高级官员进行商议。”
- 司徒杨彪曰:“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盘庚五次迁都,百姓都感到怨恨。”
- 海内安稳,无故移都:“现在国家安定,没有必要迁移,恐怕百姓因此而惊慌失措。”
- 而卓饮食自若:“然而董卓自己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 太史望气,言当有大臣戮死者:“有个占卜的专家预言将会有大臣被杀。”
- 故太尉张温时为韂尉:“所以当时的太尉(官职名)张温曾经担任过县尉。”
- 素不善卓:张温向来不喜欢董卓。
- 卓心怨之,因天有变,欲以塞咎:“董卓心里怨恨张温,并且认为天象有所变化,想要借此掩盖自己的过错。”
- 使人言温与袁术交关:有人向董卓报告张温与袁术勾结。
- 遂笞杀之:于是下令鞭打并处决了张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末时期董卓残暴统治的场景,以及朝廷内外的政治斗争。诗中描述了董卓的暴行,如诱降、杀戮、破坏等,展现了他的残忍和专横。同时,也反映了汉朝末期政治腐败、宦官干政、诸侯割据的局面,以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痛苦。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