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今徙西京,设令关东豪强敢有动者,以我强兵踧之,可使诣沧海。”彪曰:“海内动之甚易,安之甚难。又长安宫室坏败,不可卒复。”卓曰:“武帝时居杜陵南山下,有成瓦□数千处,引凉州材木东下以作宫室,为功不难。”卓意不得,便作色曰:“公欲沮我计邪?边章、韩约有书来,欲令朝廷必徙都。若大兵*(来)**[东]*下,我不能复相救,公便可与袁氏西行。”彪曰:“西方自彪道径也,顾未知天下何如耳!”议罢。卓敕司隶校尉宣璠以灾异劾奏,因策免彪。续汉书曰: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司空荀爽俱诣卓,卓言:“昔高祖都关中,十一世后中兴,更都洛阳。从光武至今复十一世,案石苞室谶,宜复还都长安。”坐中皆惊愕,无敢应者。彪曰:“迁都改制,天下大事,皆当因民之心,随时之宜。昔盘庚五迁,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晓之。往者王莽篡逆,变乱五常,更始赤眉之时,焚烧长安,残害百姓,民人流亡,百无一在。光武受命,更都洛邑,此其宜也。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的诗句及译文如下:
诗句: “大者天地,次者君臣,所以为治。 今皇帝闇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
译文: 最重要的是天地,其次是君臣,这是治理国家的基础。现在皇帝昏庸软弱,不能奉祀宗庙,成为天下的君主。
诗句: “卓复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乐为国家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州,效力边陲。”
译文: 董卓再次上书说:“我掌管军队已经十年了,士兵们的大小兄弟之间相处久了,对臣下养育之情产生了感情,乐于为国家奋斗一次,请求让我去州中效力边防。”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董卓对国家的忠诚和对部下的关怀,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权力的渴望和野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同时,这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混乱,以及人们对于权力和忠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以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