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魏书曰:言其逼天子也。献帝纪曰;卓既为太师,复欲称尚父,以问蔡邕。

邕曰:“昔武王受命,太公为师,辅佐周室,以伐无道,是以天下尊之,称为尚父。今公之功德诚为巍巍,宜须关东悉定,车驾东还,然后议之。”乃止。京师地震,卓又问邕。邕对曰:“地动阴盛,大臣逾制之所致也。公乘青盖车,远近以为非宜。”卓从之,更乘金华皂盖车也。

注[三]英雄记曰: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孙女名白,时尚未笄,封为渭阳君。

于郿城东起坛,从广二丈余,高五六尺,使白乘轩金华青盖车,都尉、中郎将、刺史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轩簪笔,为白导从,之坛上,使兄子璜为使者授印绶。

注[四]山阳公载记曰:初卓为前将军,皇甫嵩为左将军,俱征韩遂,各不相下。后卓征为少府并州牧,兵当属嵩,卓大怒。及为太师,嵩为御史中丞,拜于车下。卓问嵩:“义真服未乎?”嵩曰:“安知明公乃至于是!”卓曰:“鸿鹄固有远志,但燕雀自不知耳。”嵩曰:“昔与明公俱为鸿鹄,不意今日变为凤皇耳。”卓笑曰:“卿早服,今日可不拜也。”张璠汉纪曰:卓抵其手谓皇甫嵩曰:“义真怖未乎?”嵩对曰:“明公以德辅朝廷,大庆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将天下皆惧,岂独嵩乎?”卓默然,遂与嵩和解。

以下是《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的逐句释义:

  1. 献帝纪
  • 原文:《三国志》魏书曰:言其逼天子也。
  • 译文:献帝纪记载,董卓已经担任太师,又想要称做尚父,于是询问蔡邕。
  • 注释:献帝纪,即《三国志》魏书的记录,这里指东汉末年的献帝时期。“逼天子”指的是董卓对汉献帝的压迫和控制。
  • 赏析:这段记载反映了董卓在政治上对汉献帝的专权和威胁,以及他在朝中的权力地位。
  1. 邕曰
  • 原文:昔武王受命,太公为师,辅佐周室,以伐无道,是以天下尊之,称为尚父。
  • 译文:蔡邕说:“过去武王接受天命,太公作为老师,辅佐周朝,讨伐无道之人,因此天下人都尊敬他,称他为尚父。”
  • 注释:武王,指周武王姬发;太公,指姜子牙;尚父,是对周武王的尊称,意为“首席师傅”,后来成为对有德望者的最高尊称。
  • 赏析:这里通过历史典故来说明董卓的地位和影响力,突出了他的野心和权力欲。
  1. 卓又问邕
  • 原文:卓侍妾怀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孙女名白,时尚未笄,封为渭阳君。
  • 译文:董卓的侍妾怀中的孩子都被封侯,用金紫装饰。孙女名叫白,当时还没有成年,被封为渭阳君。
  • 注释:侍妾,指董卓的妻子;金紫,古代一种官服;渭阳君,封号;笄,古代女子成年的发簪。
  • 赏析:这段记载展现了董卓家族的显赫地位和他对贵族后代的宠爱。
  1. 于郿城东起坛
  • 原文:于郿城东起坛,从广二丈余,高五六尺,使白乘轩金华青盖车,都尉、中郎将、刺史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轩簪笔,为白导从,之坛上。
  • 译文:在郿城的东面建造了一座祭坛,祭坛的四周有两丈宽,高约五尺六寸,让白乘坐着华盖青色的车,都尉、中郎将、刺史中拥有一千石俸禄的人,也都让白乘坐着华丽的车引导她前往祭坛。
  • 注释:郿城,地名;起坛,建造祭坛;轩,车前部装饰华丽的车子;千石,官名,汉代的官职名称。
  • 赏析:这段记载描绘了祭坛的规模和仪式的隆重程度,显示了董卓对家族成员的宠爱和重视。
  1. 使兄子璜为使者授印绶
  • 原文:使兄子璜为使者授印绶。
  • 译文:让兄长的儿子王璜作为使者授予白的印绶。
  • 注释:使,派遣;兄子,指兄长的儿子;璜,人名;授印绶,授予官印和官服。
  • 赏析:这段记载反映了董卓为了巩固家族地位,不惜利用政治手段来加强家族成员的政治地位。

《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不仅是对董卓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三国时期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三国历史的脉络和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