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谢承后汉书曰:蔡邕在王允坐,闻卓死,有叹惜之音。允责邕曰:“卓,国之大贼,杀主残臣,天地所不佑,人神所同疾。君为王臣,世受汉恩,国主危难,曾不倒戈,卓受天诛,而更嗟痛乎?”便使收付廷尉。邕谢允曰:“虽以不忠,犹识大义,古今安危,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狂瞽之词,谬出患入,愿黥首为刑以继汉史。”公卿惜邕才,咸共谏允。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

遂杀邕。臣松之以为蔡邕虽为卓所亲任,情必不党。宁不知卓之奸凶,为天下所毒,闻其死亡,理无叹惜。纵复令然,不应反言于王允之坐。斯殆谢承之妄记也。史迁纪传,博有奇功于世,而云王允谓孝武应早杀迁,此非识者之言。但迁为不隐孝武之失,直书其事耳,何谤之有乎?王允之忠正,可谓内省不疚者矣,既无惧于谤,且欲杀邕,当论邕应死与不,岂可虑其谤己而枉戮善人哉!此皆诬罔不通之甚者。张璠汉纪曰:初,蔡邕以言事见徙,名闻天下,义动志士。及还,内宠恶之。

”`

诗句:

  •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

译文:

董卓,字仲颖,是陇西临洮人。年轻时喜好侠义,曾经到过羌中游历,和当地的许多豪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回到家乡务农,而当地的豪帅中有来追随他的,他和大家一起放牧,杀掉耕牛一起吃喝玩乐。这些豪帅被他感动了,回去收集财物,得到一千多头牲畜送给他。在汉朝桓帝末年,他被选拔为六郡良家子弟的羽林郎。

注释:

  1. 董卓:东汉末年的军阀,曾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等职务。
  2. 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地处甘肃西部。
  3. 少好侠:年少时喜欢行侠仗义。
  4. 游羌中:到羌族地区去游历。
  5. 尽与诸豪帅相结:把所有当地豪帅都结交起来。
  6. 后归耕于野:返回家乡务农。
  7. 豪帅有来从之者:当地的一些豪帅来投奔他。
  8. 杀耕牛与相宴乐:杀死耕牛,与来宾一起饮酒作乐。
  9. 诸豪帅感其意:被他的义举感动。
  10. 归相敛:回家后筹集财物。
  11. 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获得一千多头牲畜作为礼物送给他。
  12. 汉桓帝末:指的是东汉桓帝时期。
  13. 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被选拔为六郡的良家子弟,成为羽林郎。
  14. 董卓有才武:董卓有才能和武艺。
  15. 旅力少比:武力出众,无人能及。
  16. 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使用两把箭,可以左右开弓。
  17. 为军司马:担任军中的参谋。
  18. 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因为跟随中郎将张奂平定并州的战功而获得提拔。
  19. 拜郎中,赐缣九千匹:被任命为郎中,并得到九千匹丝帛的赏赐。
  20. 迁广武令:调任广武县令(今河南省柘城县一带)。
  21. 蜀郡北部都尉:担任蜀郡北部的都尉(管理地方治安)。
  22. 西域戊己校尉:担任西域戊己校尉,负责西域的军事防务。
  23. :被免职或罢免官职。
  24. 徵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朝廷征召任命他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治理并州和河东地区)。
  25. 迁中郎将,讨黄巾:升任中郎将,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军。
  26. 军败抵罪:因战败而获罪。
  27. 韩遂等起凉州:凉州军阀韩遂等人起兵反抗朝廷。
  28. 复为中郎将,西拒遂:再次被朝廷任命为中郎将,前往西方抵御韩遂等人的进攻。
  29. 于望垣硖北:在望垣峡(今河南方城西南)以北地区遭到敌军包围。
  30. 堰其还道当所渡水为池:为了阻止敌人进攻,他在撤退的道路上故意筑坝引水,使得道路积水变浅。
  31. 使水渟满数十里:水流淹没了几十里的路程。
  32. 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默默地从坝下经过,然后突然决堤放水,使敌人陷入困境。
  33. 比羌、胡闻知追逐:等到羌人、胡人得知消息后赶来追击,但水已经流完,无法渡河。
  34. 六军上陇西:当时六路军队正在陇西集结。
  35. 五军败绩:其中的五路军队遭到了失败。
  36. 固将择所从:最终决定选择自己的道路。
  37. 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想要保卫长江、汉水之间的地区,观察天下的变化情况。
  38.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当时的官员韩嵩和刘先是参与上表劝谏的人。
  39. 说表曰:“豪杰并争…卒强者兼之耳”:他们向皇帝上表说:“各诸侯豪杰都在争夺天下,两雄相持,天下的重权在于将军您。如果将军想有所作为,可以利用他们的弱点;如果不那么做,就应当选择一个有利的位置。”
  40.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曹操和袁绍正处在官渡的对峙局面。
  41. 绍遣人求助:袁绍派人向曹操求助。
  42. 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曹操接受了袁绍的请求,但并没有实际出兵相助。
  43. 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袁绍想保护长江、汉水之间的地域,观察天下局势的发展。
  44.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当时的官员韩嵩和刘先向曹操上表陈述意见。
  45. 豪杰并争…固将择所从:他们指出各诸侯之间争斗不止,最终应当选择一个有利的一方。
  46. 若然,固将择所从:如果确实如此,那也应该选择一个有利的立场。
  47. 将军拥十万之众…此与周之末年七国分势无异,卒强者兼之耳:曹操拥有强大的军队,如同战国末期七国争霸一样,最终只有强大的一方能够胜出。
  48. 卒强者兼之耳:最终只有实力强大的才能获胜。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董卓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决策,展现了其在乱世中的崛起和对权力的追求。诗中体现了董卓的野心、智谋以及对豪帅的拉拢与利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人们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反思。通过对董卓这一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描写,诗歌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复杂多变的一面,以及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整体而言,该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