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客,先使相者相之,知有反气与不,又筮知吉凶,然后乃见之。中郎将董越来就辅,辅使筮之,得兑下离上,筮者曰:“火胜金,外谋内之卦也。”实时杀越。献帝纪云:筮人常为越所鞭,故因此以报之。
比傕等还,辅已败,觽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用贾诩策,遂将其觽而西,所在收兵,比至长安,觽十余万,[一]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王方等合围长安城。十日城陷,与布战城中,布败走。傕等放兵略长安老少,杀之悉尽,死者狼籍。诛杀卓者,尸王允于市。[二]葬卓于郿,大风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漂其棺椁。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汜为后将军、美阳侯。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傕、汜、稠擅朝政。[三]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
根据您提供的诗句及背景,这是一首描绘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和智谋家的贾诩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解析:
诗句原文: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其豪帅相结。后归耕野于,而豪帅来从者尤多,于是博求将才,皆置麾下。卓既掌戎十年,大小相狎弥久,恋其恩养,甘为死贼。人物简介:董卓(82年—89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即今天的甘肃秦安县。他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军阀,以残暴著称。董卓在掌权期间,曾试图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但最终失败,被李傕等人所杀。
诗词分析:
- 主题明确:此诗主要描绘了董卓的性格及其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通过贾诩的视角,展现了董卓的暴政和其失败的命运。
- 历史关联:诗歌中对董卓的描述与《三国志》等历史文献中的记载相符,显示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入了解。
- 艺术手法: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董卓的“火”和吕布的“水”形象,突出董卓的暴虐无道,同时暗示了董卓死后的混乱局面。
通过对《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贾诩的策略和智慧。他不仅是一位战略家,也是一位能够预见未来、把握时机的关键人物。他的智谋和策略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