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四]张璠汉纪云:杀绍卒凡八万人。

注[五]献帝传云: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

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觽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

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觽,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

诗句

注[四]张璠汉纪云:杀绍卒凡八万人。    
注[五]献帝传云:授大呼曰:“授不降也,为军所执耳!”太祖与之有旧,逆谓授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对曰:“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见禽耳。”太祖曰:”本初无谋,不用君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当相与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太祖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觽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觽,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    

译文

注[四]张璠的《汉纪》中说:曹操杀了袁绍的士兵共八万人。    
注[五]在《后汉书·献帝纪》中记载道:沮授大声呼喊说:“我沮授宁肯投降也不投降给曹军,是被军队俘虏而已!"太祖(指曹操)与他有旧交情,他回头对沮授说:"我们两个的地盘不同,却要被打败,实在是没有想到今天居然会落到这个地步。"沮授回答说:"冀州的失策导致了我们战败,这是自找失败。"太祖说:"袁绍没有谋略,不听您的计策,现在天下混乱超过了极限,国家还没有安定下来,我们应该共同谋划对策。"沮授说:"叔父、母亲和弟弟都在袁绍麾下,如果能够听从您的命令,我们就能迅速灭亡。"太祖叹息说:"如果我早点得到你,天下就不值得忧虑了。"    
起初,袁绍南下时,田丰劝他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无穷,兵力虽然少,但不可轻视他们。不如采取持久的防御策略。将军您凭借山河的地势和四州的兵力,外部结交英雄人物,内部加强农业生产和战争准备,再精选精锐部队分别作为奇兵,趁虚攻击敌人的背后和前方,使得敌人疲于奔命,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我军没有劳累而敌人已经疲惫不堪,不到两年就可以取得胜利。现在放弃这种先机必胜的策略,只决定在一场战斗中胜负,如果失败了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注释

  • [注4]: 张璠的《汉纪》:这里指的是张璠所著的《汉书纪》。
  • [注5]: 献帝纪:这里的“献帝”是指东汉末年的最后一位皇帝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

赏析

这首诗是《三国志》中记载的一部分内容,描述了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及其过程中的心理博弈。通过诗句可以感受到两位历史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激烈的心理对抗。诗中提到的关键策略“庙算”,即预先制定计划并分析敌情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智谋的重要性。诗中的曹操展现了冷静的判断力和战略眼光,同时也揭示了袁绍缺乏前瞻性和决断力的弱点。整体上,此诗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策略,是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史料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