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一]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评、图与谭比。觽以谭长,欲立之。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谭至,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谭、尚有隙。太祖北征谭、尚。谭军黎阳,尚少与谭兵,而使逢纪从谭。谭求益兵,配等议不与。谭怒,杀纪。[二]太祖渡河攻谭,谭告急于尚。尚欲分兵益谭,恐谭遂夺其觽,乃使审配守邺,尚自将兵助谭,与太祖相拒于黎阳。自[二]*[九]月至(九)**[二]*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入城守。太祖将围之,乃夜遁。追至邺,收其麦,拔阴安,引军还许。太祖南征荆州,军至西平。谭、尚遂举兵相攻,谭败奔平原。尚攻之急,谭遣辛毗诣太祖请救。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三]尚闻太祖北,释平原还邺。
诗句翻译
1 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 自从军队在战场上失利后他就开始生病,到了第七年,因忧虑过度而去世。
- 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 —— 袁绍偏爱他小儿子曹尚,相貌好看,想立他为皇后但却没有明确表现出来。
- 觽以谭长,欲立之。 —— 众人因为曹谭年龄较长,希望他能被立为继承人。
- 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 —— 辛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辛配、纪与曹尚勾结,辛评、图与曹谭勾结。担心曹谭被立为继承人会危害到自己的利益,于是顺从袁绍的意思,便立曹尚接替袁绍的位置。
- 谭至,不得立,自号车骑将军。 —— 曹谭到达后无法被立为继承人,于是自称车骑将军。
- 由是谭、尚有隙。 —— 因此曹谭和曹尚之间有了嫌隙。
- 太祖北征谭、尚。谭军黎阳,尚少与谭兵,而使逢纪从谭。谭求益兵,配等议不与。谭怒,杀纪。 —— 曹操北征曹谭和曹尚。曹谭驻扎在黎阳县,曹尚很少和曹谭的部队一起行动,却派逢纪跟从曹谭。曹谭请求增兵,但审配等人商议不给。曹谭大怒,杀死了逢纪。
- 太祖渡河攻谭,谭告急于尚。尚欲分兵益谭,恐谭遂夺其众,乃使审配守邺,尚自将兵助谭,与太祖相拒于黎阳。 —— 曹操率军渡过黄河攻打曹谭,曹谭向曹尚求救。曹尚本想分出一些兵力来帮助曹谭,但又害怕曹谭夺取他的部队,于是派审配留守邺城,亲自率领兵马在黎阳与曹操对峙。
- 自[二]*[九]月至(九)[二]*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入城守。** —— 从九月一直到二月,两军在城墙下展开激战,曹谭与曹尚都战败撤退,退回城中坚守。
- 太祖将围之,乃夜遁。追至邺,收其麦,拔阴安,引军还许。 —— 曹操打算包围他们时,他们连夜逃走。追赶到了邺城,收缴了那里的庄稼,攻占了阴安县,带领军队返回许都。
- 太祖南征荆州,军至西平。谭、尚遂举兵相攻,谭败奔平原。尚攻之急,谭遣辛毗诣太祖请救。太祖乃还救谭,十月至黎阳。 —— 曹操南征荆州时,军队到达西平。这时,曹谭和曹尚开始互相攻打,曹谭战败逃往平原。曹尚加紧进攻,曹谭派辛毗去请求曹操救援。曹操于是回来援救曹谭,十月份到达黎阳。
注释
- 第一句中“自军败后发病”,反映了袁绍军中士气低落和内部矛盾加剧导致的结果。
- “绍爱少子尚”说明了袁绍偏爱他小儿子曹尚,可能由于其外貌俊美或性格因素。
- “觽以谭长”表明人们倾向于支持年长的曹谭而非年轻的曹尚,反映出当时社会中的年龄观念及对继承权的看重。
- 第二句“觽以谭长”,进一步强调了对年长继承人的支持。
- 第三句中的“觽以谭年长”,再次强调了年龄在继承问题上的重要性。
- 第四句中“配等恐谭立而评等为己害”显示了辛配等大臣担心若曹谭即位会对己不利。
- “缘绍素意”指的是袁绍本人的意图或倾向。
- “乃奉尚代绍位”表明在辛配等人的劝说下,袁绍最终决定让曹尚代替自己成为新一任领导人。
- 第六句中“太祖北征谭、尚”揭示了曹操对曹谭和曹尚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局面。
- “谭军黎阳”说明曹谭的军队驻留黎阳地区。
- “尚少与谭兵”指出曹尚很少与曹谭一同作战。
- “逢纪从谭”表示逢纪跟随曹谭行动的情况。
- “求益兵”表明曹谭请求增援的情况。
- 第九句中“‘自[二]*[九]月至(九)**[二]*月’”可能是一个误植,实际应为“自七月到八月”。
- 第十句“大战城下”描述了两军在城墙下发生的激烈战斗。
- “谭、尚败退”表明曹谭与曹尚在战斗中失败并撤退。
- “入城守”意味着两军撤退后进入城中防守。
- “太祖将围之”描绘了曹操准备围攻的行动。
- “乃夜遁”描述了曹谭与曹尚选择夜间逃走的情景。
- “追至邺,收其麦”指追兵到达邺城后收缴了当地的庄稼。
- “拔阴安”可能是指占领或攻克某地。
- “引军还许”表示曹操带着军队返回许都。
- “太祖南征荆州”说明了曹操向南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
- “军至西平”表明曹操的军队抵达西平这个地方。
- “谭、尚遂举兵相攻”描绘了曹谭与曹尚之间的相互攻击。
- “乃还救谭”暗示曹操随后前往救助被攻击的曹谭。
- “十月至黎阳”说明曹操直到十月份才到达黎阳。
- “尚闻太祖北”表明曹尚后来得知曹操北上的消息。
- “释平原还邺”描述了曹尚释放平原之后回邺城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