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不弟之毝,既已然矣;仁君当降志辱身,以匡国为务;虽见憎于夫人,未若郑庄之于姜氏,兄弟之嫌,未若重华之于象傲也。然庄公有大隧之乐,象受有鼻之封。愿弃捐前忿,远思旧义,复为母子昆弟如初。“又遗尚书曰:”知变起辛、郭,祸结同生,追阏伯、实沈之踪,忘常棣死丧之义,亲寻干
【诗句】:冀州不弟之毝,既已然矣;仁君当降志辱身,以匡国为务;虽见憎于夫人,未若郑庄之于姜氏,兄弟之嫌,未若重华之于象傲也。
【译文】:冀州的不悌之人已经存在了,一个有仁德的君主应当降低自己的志向,让自己卑贱,以此拯救国家为主。即使被妻子厌恶,也不如郑庄公对待他的夫人姜氏那样,他与姜氏之间的兄弟间的嫌隙,也不如舜帝对弟弟象的态度那样宽容。然而庄公却享受着大隧的乐,像象那样接受封赐。我希望你能放下以前的恩怨,深思旧日的道义,重新回到过去母子、兄弟和睦如初的状态。“又遗尚书曰:”知变起辛、郭,祸结同生,追阏伯、实沈之踪,忘常棣死丧之义,亲寻干。”
【注释】:1. 冀州不弟之毝:冀州不悌的人已经存在了。毝,同“悌”,指行为不恭顺、不友爱。2. 仁君当降志辱身:一个有仁德的君主应当降低自己的志向,让自己卑贱。3. 以匡国为务:以此拯救国家为主。4. 见憎于夫人:被妻子厌恶。5. 兄弟之嫌:兄弟之间的嫌隙。6. 重华之于象傲:舜帝对弟弟象的态度。7. 追阏伯、实沈之踪:追随阏伯、实沈的足迹。8. 忘常棣死丧之义:遗忘了常棣(《诗经·邶风》篇,写兄弟之间互相救助和安慰)中兄弟间因死亡而相互慰问的故事。9. 亲寻干:亲寻干戈,即亲征干戈,亲自征战。
【赏析】:这首诗是魏文帝曹丕在给董昭的信中提到的。信中,曹丕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冀州不悌之人的存在已经存在的感慨。他认为一个有仁德的君主应该为了国家的大事而牺牲个人的尊严和地位。虽然他的妻子对他有些厌恶,但这并不值得比郑庄公对待他的夫人姜氏还要糟糕,他与姜氏之间的兄弟之间的嫌隙,也不如舜帝对弟弟象的态度那样宽容。接着,曹丕提到了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说追忆着辛、郭的叛乱,以及那一起因同生而引发的祸害,他想要忘记那些常棣诗中的兄弟相慰的故事,亲征干戈。总的来说,这封信是曹丕在表达他对冀州不悌之人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思考。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国家大事和个人私情的矛盾冲突,曹丕通过这封信向我们展示了他在这种矛盾冲突中的思考和选择。他希望人们能放下个人恩怨,关注国家大事,以此来拯救国家。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