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琪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威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二]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鷪微知着,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雠,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愿也。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仆虽下愚,亦尝闻君子之言矣。此实非吾心也。乃主人招焉。凡吾所以背弃国民,用命此城者,正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故也。是以获罪主人,见攻逾时,而足下更引此义以为吾规,无乃辞同趋异,非君子所为休戚者哉!
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而足下欲吾轻本破家,均君主人。主人之于我也,年为吾兄,分为笃友,道乖告去,以安君亲,可谓顺矣。若子之言,则包胥宜致命于伍员,不当号哭于秦庭矣。苟区区于攘患,不知言乖乎道理矣。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昔晏婴不降志于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生,故身着图象,名垂后世,况仆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但惧秋风扬尘,伯珪马首南向,张杨、飞燕,膂力作难,北鄙将告倒县之急,股肱奏乞归之诚耳。主人当鉴我曹辈,反旌退师,治兵邺垣,何宜久辱盛怒,暴威于吾城下哉?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昔高祖取彭越于钜野,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中兴,以成帝业,苟可辅主兴化,夫何嫌哉!况仆亲奉玺书,与之从事。
刘子琪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威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二]
【译文】:刘子琪奉使者节已过,但因未能得到回应而辞职,他畏惧权势并心怀亲情,用欺诈的方式寻求返回,这可以称得上是有志向、忠诚和孝顺的人,但他最终还是死在了敌人的手下,没有被免除处罚。[二]
【注释】:1. 刘子琪:这里指的可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将领。
- 奉使:奉命出使某地。逾时:超过时间。
- 辞不获命:拒绝回复或接受任命的意思。
- 畏威怀亲:指害怕权势,怀念亲情。
- 诈求归:用欺诈的方式请求返回。
- 有志忠孝:有忠诚和孝顺的心志。
- 无损霸道者:不影响霸道的行为或原则。
- 卒死于敌:终究死在了敌人那里。
- 与:参与,从事。
- 无嫌: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赏析:
这首诗是刘子琪在被迫离开他的部队时所作的,表达了他对忠诚和孝顺的理解及对当前形势的看法。诗中,刘子琪描述了自己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辞职,以及他在面对强权和亲情之间的矛盾心理。尽管他最终死于非命,但他的行为被看作是忠诚和孝顺的体现。诗的最后一段则是刘子琪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认为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仍然尽力为国家服务,没有违背自己的本心。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古代军人的责任感和忠诚精神。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仍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同时,诗中的一些表述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重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