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谥曰敬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子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恽早卒,子甝、霬.以外甥故犹宠待。恽弟俣,御史中丞,俣弟诜,大将军从事中郎,皆知名,早卒。诜弟顗,咸熙中为司空。恽子甝,嗣为散骑常侍,进爵广阳乡侯,年三十薨。子頵嗣。霬官至中领军,薨,谥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着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也。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
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寐,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攸等二十馀人。攸到,拜黄门侍郎。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然后据殽、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还任城相,不行。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同时给出译文和必要的注释:
- 原文:三国志 · 魏书 · 荀彧攸贾诩传
- 译文:太祖的军队到达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因忧病去世,当时年龄五十。谥号为“敬侯”。次年,太祖成为魏公。
译文:子恽,继承侯爵,官至虎贲中郎将。起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列有拟议,文帝对荀彧曲礼以待。及荀彧去世后,恽又与植友好,但与夏侯尚不和睦,文帝因此深深怨恨恽。恽早年去世,子霬、甝、霬。以外甥身份仍受宠待。恽弟俣,御史中丞,俣弟诜,大将军从事中郎,两人均知名,早早去世。诜弟顗,咸熙年间为司空。恽子甝,继承为散骑常侍,进爵为广阳乡侯,三十而亡。子頵嗣。霬官至中领军,三十而逝,谥为“贞侯”,追赠骠骑将军。子恺嗣。霬妻,是司马景王和文王的妹妹,两人都与她友好。咸熙年中,开建五等爵位,因霬在先朝立下大功,改封恺为南顿子。
译文:荀攸字公达,是荀彧的侄子。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攸年轻时就死了双亲。当荀昙去世后,他的故吏张权希望守荀昙墓。
译文:荀攸十三岁时,怀疑这个官吏有不寻常的神色,怀疑他将要作乱或有什么奸谋!叔父荀衢睡觉时对他说:“这个官吏有非常的神色,大概将要犯什么罪!”荀衢睡着时,于是推问,果然那人杀了逃亡。从这以后,荀攸对他另眼相看。何进掌政时,征召了全国名士二十多人。荀攸到京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董卓之乱期间,关东军队兴起,董卓迁都至长安。荀攸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策划说:“董卓无道,比桀纣更甚,天下都怨恨他,虽然他有强大的兵力,实际上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现在直接杀死他,以向百姓道歉,然后占据殽山函谷关,辅佐王室,号令天下。这就是桓文的举动。”事情即将成功时被发觉,逮捕郑颙和荀攸入狱,郑颙忧虑恐惧自杀而死。荀攸言语饮食如平常一样,就在董卓死后才得到释放。弃官回到家乡,又被重新征召入京,评为高第,返回城阳任县令,未上任就离职。荀攸认为蜀汉地势险要,人口众多,便请求做蜀郡太守,因为路途遥远没能到达。驻军荆州,没有机会去蜀地任职。
结合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和背景。诗中通过描述曹操及其将领们的政治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诗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示了各自的政治抱负和性格特点。此外,诗中的战争场景和战略决策也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性以及战争中的道德判断。最后,通过荀彧、荀攸、贾诩等人的传记,我们得以窥见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局势和个人英雄主义如何相互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