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于是徵攸为汝南太守,人为尚书。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诗句
-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
- 注释:曹操迎接天子迁都到许昌,给荀攸写信说:“当天下大乱的时候,智者都在努力思考应对的策略,然而我们要考虑改变策略来应对蜀汉,不是很久吗?”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曹操对当前形势的清醒认识以及他对荀攸的依赖,显示了曹操对荀攸才能的认可和重视。
- 于是徵攸为汝南太守,人为尚书。
- 注释:因此征召荀攸任汝南太守、转为尚书。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荀攸在曹操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暗示了他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太祖素闻攸名,与语大悦,谓荀彧、钟繇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 注释:曹操平时就听说过荀攸的名字,与他交谈后非常高兴,对荀彧、钟繇说:“公达,是一个非常不凡的人啊,如果我能和他共商大事,天下还有什么样的忧虑啊!”
- 赏析:这里的描述强调了曹操对荀攸才能的高度认可和信任,以及对将来共同治理国家的信心。
- 建安三年,从征张绣。攸言于太祖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太祖不从,遂进军之穰,与战。绣急,表果救之。军不利。太祖谓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设奇兵复战,大破之。
- 注释: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跟随太祖征讨张绣。荀攸告诉太祖说:“张绣和刘表相互倚仗力量强大,但张绣依靠游动部队向刘表求援,刘表无法供应。他们一定会分离。不如缓慢推进军队等待他们,可以引诱并招纳他们;如果急于进攻,他们的势力必然互相救援。”太祖没有听从他的话,于是进军到穰县,与张绣交战。张绣紧急起来,刘表果然前来救援,但曹军的战斗力下降。太祖对荀攸说:“没有采纳你的意见至此。”于是使用奇袭战术再次作战,彻底击败了他们。
- 赏析:这一段展示了荀攸的军事智慧和策略,他的建议帮助曹操避免了一场可能失败的战争,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
- 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 注释:那一年,曹操从宛城征伐吕布,到达下邳城,吕布撤退固守城池。经过连续战斗,士卒疲惫不堪,曹操打算回撤。荀攸与郭嘉劝说他说:“吕布虽然勇猛但没有计谋,现在已经三次战败,士气已经低落。整个军队以将领为主,将领衰弱则军队缺乏斗志。陈宫虽然有智谋却迟缓行事,现在正是他计划尚未成熟的时候,如果我们快速进攻,吕布可以被攻克。”
- 赏析:这段描述了荀攸在军事决策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敌人的弱点和自身的优势,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战略,最终帮助曹操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体现了荀攸的深思熟虑和卓越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