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馀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壻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语在《卓传》。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和,出天子,佑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

”`
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

在三国时期,荀彧、攸和贾诩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本色和智慧光芒。通过深入分析《三国志》中关于他们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如何影响历史进程。以下是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

  1. 初识荀彧
  • 身份与地位:荀彧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尚书令。他的祖父荀淑曾任朗陵令,在汉顺、桓帝时期享有盛名。
  • 政治理念:荀彧自初仕以来,一直跟随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成为其核心智囊之一。他的政治主张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和削弱地方势力。
  1. 贾诩之才
  • 早年经历: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认为他有良、平之奇。
  • 军事才能:在董卓入洛阳之际,贾诩以太尉掾的身份担任平津都尉,后迁任讨虏校尉。他在董卓军中表现出色,深得信任。
  1. 荀彧的忠诚
  • 辅佐曹操:荀彧在曹操手下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尚书令。曹操称赞他“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
  • 忠诚守信:在曹丕篡汉的过程中,荀彧坚决反对,最终被处死。他的忠诚精神和高尚品质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1. 贾诩的智慧
  • 应对策略:董卓败亡后,贾诩建议李傕等人解散,避免单行。他们采纳了贾诩的建议,继续向西进发,收集兵力,为攻长安做准备。
  • 政治斗争:贾诩在朝廷内部的斗争中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手腕。他曾拒绝接受功封,而是选择了更有利于国家的职位,如尚书仆射。
  1. 荀彧的去世
  • 临终遗愿:荀彧临终前曾上还印绶,表明他对国家忠诚的态度。
  • 后世评价:曹操高度评价荀彧,称其为“国士无双”,并在他去世后追封他为“敬侯”。

荀彧、贾诩和攸的故事不仅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也体现了个人品德与智慧的重要性。他们的经历和成就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和智慧,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