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以下是对《三国志·魏书·荀彧攸贾诩传》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善。」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馀里营,破之。绍军大溃,河北平。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诩以为可伪许之。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诩谋。语在《武纪》。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关键词解释及译文:
- 表诩为执金吾: 任命荀诩为执金吾,这是一个高级官职。
- 封都亭侯: 荀诩被封为都亭侯,这是对他的一种荣誉封号。
- 迁冀州牧: 荀诩被提升为冀州的牧守。
- 冀州未平: 指曹操在冀州尚未平定。
- 留参司空军事: 荀诩被留下参与司空的军事事务。
-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 描述了袁绍围攻曹操在官渡的情况。
- 太祖粮方尽: 曹操的粮食即将用完。
- 问诩计焉出: 曹操询问荀诩有什么计策。
- 公明胜绍: 曹操认为自己胜过袁绍的智谋。
- 决机胜绍: 曹操认为自己在决断时胜过袁绍。
- 必有决其机: 必须果断地决定时机。
- 须臾可定也: 很快可以平定局势。
- 建安十三年: 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
- 太祖破荆州: 曹操攻陷荆州。
- 顺江东下: 准备顺流而下攻打江东。
- 诩谏曰: 荀诩劝阻了曹操的行为。
- 昔破袁氏: 指曹操以前攻破过袁绍。
- 今收汉南: 现在收复了汉中的南部。
- 威名远着: 威名远扬。
- 军势既大: 军队势力很大。
- 江东稽服: 江东地区臣服。
- 丕不从: 曹操没有听从荀翊的意见。
- 军遂无利: 军队因此没有取得胜利。
- 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 与韩遂、马超在渭南进行战斗。
- 求割地以和: 要求割让土地作为和解的条件。
- 伪许之: 假装答应对方的要求。
- 离之而已: 只需要将他们分开就可以了。
- 一承用诩谋: 采纳了荀翊的计策。
- 卒破遂、超: 最终击败了韩遂和马超。
- 诩本谋也: 荀诩的计谋是成功的关键。
赏析:
这段文字描述了曹操如何利用荀诩的智谋来平定北方的战争,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处理与韩遂和马超的冲突。荀诩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分化敌人、利用敌人的弱点进行分割,从而达到一举歼灭的目的。同时,荀诩还强调了在战争决策中果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迅速做出决断,才能确保胜利的果实。此外,荀诩还提出了“必有决其机”的观点,表明在关键时刻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些策略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世的军事和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