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昭以奉兵马最强而少党援,作太祖书与奉曰:「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今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冀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神器至重,事在维辅;必须众贤以清王轨,诚非一人所独建。心腹四支,实相恃赖,一物不备,则有阙焉。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奉得书喜悦,语诸将军曰:「兖州诸军近在许耳,有兵有粮,国家所当依仰也。」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昭迁符节令。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昭并坐,问曰:「今孤来此,当施何计?」昭曰:「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太祖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昭曰:「奉少党援,将独委质。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又闻书命申束,足以见信。宜时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太祖曰:「善。」即遣使诣奉。徙大驾至许。奉由是失望,与韩暹等到定陵钞暴。太祖不应,密往攻其梁营,降诛即定。奉、暹失众,东降袁术。三年,昭迁河南尹。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绍救。太祖令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即日举众降。
诗句: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
译文:曹操平定了黄巾起义的叛乱,并派遣使者前往河东地区。与此同时,天子回到洛阳之后,韩暹、杨奉、董承以及其他的杨氏宗族成员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分歧。
注释:
-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
-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
- 河东是当时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位于今天山西省西南部。
- 天子指的是东汉末年的皇帝,这里特指汉献帝。
- 韩暹、杨奉、董承分别是东汉末年的三位知名将领,他们因政治立场不同而产生矛盾。
- “违戾不和”意味着韩暹、杨奉、董承以及杨氏宗族成员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和对立。
- 这首诗记录了曹操在统一战乱时期的重要行动和策略。
-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如何运用智谋和军事才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反映了曹操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挑战。诗中的“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展现了曹操在平定黄巾起义中的军事行动,而“韩暹、杨奉、董承及杨各违戾不和”则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各方势力的矛盾与斗争。通过这些描述,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和人物心理活动。此外,诗中也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位伟大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他能够洞察时局变化,制定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