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惟陛下察之!」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贼两头并前,官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将军石建、高迁仅得自免。军出旬日,江水暴长。帝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正使张、陈当之,何以复加。」五年,徙封成都乡侯,拜太常。其年,徙光禄大夫、给事中。从大驾东征,七年还,拜太仆。明帝即位,进爵乐平侯,邑千户,转卫尉。分邑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下面是对《三国志 · 魏书 · 程郭董刘蒋刘传》的逐句释义:
- 诗句:“大驾幸宛,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攻江陵,未拔。”
- 译文:皇帝的车驾前往宛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人攻击江陵,但未能攻克。
- 注释:这里的“大驾”指的是皇帝的车队,而“幸宛”则是指皇帝前往宛城的行动。夏侯尚是当时魏国的将领,他的军事行动是本句话的核心内容。
-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一次军事行动的开始,强调了夏侯尚将军的攻击行动及其结果。
- 诗句:“时江水浅狭,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
- 译文:当时江水较浅狭窄,夏侯尚计划利用船只和步兵骑兵进入水中建立营寨,并建造浮桥以便南北往来,很多大臣认为城池一定能被攻克。
- 注释:这里的“江水浅狭”指的是当时江水的深度和宽度条件,而“渚中安屯”则是指在水中建立的临时营地或要塞。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军事指挥官面对自然条件的考量以及其战术决策的过程。
- 诗句:“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
- 译文:董昭上书说:“武皇帝的智慧和勇敢超过常人,然而他在使用武力时却害怕敌人,不敢轻易轻视敌人。因为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军队往往会向前冲,同时也有撤退的时候,这是战争中的自然规律。即使地势平坦没有险阻,军队仍然会感到困难重重;一旦决定进军,返回的路程也需要确保安全,因为军队在战争中既有进攻也有撤退的可能,不能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事。”
- 注释:这里的“武皇帝”指的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董昭作为一位大臣,通过上疏表达了他对军事战略的看法,强调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董昭对军事战略深刻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见解。
- 诗句:“帝悟昭言,即诏尚等促出。”
- 译文:皇帝理解了董昭的意见后,立即下令夏侯尚等人尽快离开。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皇帝对董昭意见的重视和快速的反应,同时也显示了夏侯尚等人面临的压力和紧迫性。
- 诗句:“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
- 译文:叛军频繁地攻击桥梁,导致出现了漏洞,使得桥上的魏军精锐部队不再属于魏国,而是可能转变为吴国的势力。
- 赏析:这句话指出了敌军对关键地点的攻击导致了战略上的不利变化,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危机。
通过对《三国志 · 魏书 · 程郭董刘蒋刘传》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军事策略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和勇气,也揭示了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