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四年,行司徒事,六年,拜真。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台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扬等。昭年八十一薨,谥曰定侯。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诗句:太和四年,行司徒事 六年,拜真。
译文:太和四年,他担任了司徒的职务;六年,他正式被任命为丞相。
注释:太和(唐玄宗年号),即公元725年至740年之间的时间。行,执行或进行的意思。司徒,古代官职名,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赏析:这首诗是诸葛亮对当时官场风气的批评,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他的上疏也体现了他对政治改革的坚定决心和对国家的深深忧虑。